顶部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第09版:云之美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0月11日 星期五
我看见的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往事

    张 信

    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作为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边远山村的一个纳西族农民的儿子,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而且于1970年初调到了国防科工委在新疆的一个部队,在马兰基地有幸参加了多次核试验工作。过去有严格的保密规定,现在解密了,就想到和大家分享我在塔里木盆地中心见证我国试验第一枚实战氢弹的真实一幕。

    1971年12月底,我们接受了任务,随基地首长到塔里木盆地试验中心参加氢弹试验。从天山腹地的红山基地司令部到试验中心有700来公里。早晨9点出发,下午6点多,我们才赶到实验中心的指挥部报到。指挥部的帐篷设在一片稍高出沙漠一米多的沙丘旁,有持枪战士警卫着。

    我和基地首长的二位警卫员负责去领水。管理员告知,从首长到战士,每人每天只供应3口缸水,包括了用它刷牙、洗脸、洗脚。凌晨两点多,首长开完会回来,我说:“首长,我留有两口缸水,你洗一下脚吧!”他对我说:“这里的淡水十分稀缺,不像你们云南到处是山泉。我们用的水是用油罐车队从600公里外运来的,每口缸水的成本3元钱。”听了首长的话,我吓了一跳:“3元一口缸水!”我一个月的津贴才6元。

    试验区内一片繁忙,但秩序井然。参加实验的长10公里地铁已修好;各种飞机、坦克、汽车都按部就班地进了实验场,一支防化部队整装待发,要穿越辐射区,取得核实战的经验。

    1971年12月30日,我国第一枚氢弹实战试验真实一幕拉开了。上午10时许,一架银色的强击机,携带着一枚1吨多重的氢弹,以超音速的高速度向试验区靶心逼近……

    今天,驾驶投弹战机的飞行员,是被称为“彝族之鹰”的某飞行团团长杨国祥。他出生在云南玉溪溪洛河山区的一个彝族家庭,40年代末,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云南边纵”,新中国成立后,被选送到重庆学习飞行技术,先后获空军比武第一名,三次受到毛主席和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当战机接近试验场靶心时,“投弹!”基地指挥中心首长下达命令。

    杨国祥准确而熟练地做完一系列规定操作后,把战机降至500米高度,时速保持在900公里,当战机呈45度角正对靶心时,杨国祥按下投弹钮,并迅速拉平战机,关闭座舱防护罩,飞离试验区。然而,那壮丽的蘑菇云没有出现。

    杨国祥调转战机,请求采用应急投弹方法,指挥部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又是一系列的准确动作,然后果断地按下应急投弹钮,可氢弹还是没能投下。此时,燃料快用光了,杨国祥已不能再试投了。指挥中心给他下达了“跳伞”的指令。

    跳伞弃机,个人生命保住了,但万一飞机飞出沙漠进入居民区,后果就不堪设想。杨国祥也想过飞往沙漠腹地,架战机一头扎进沙海中,人、机、弹同归于尽。但是,这不仅战机损失,更重要的是氢弹实战试验就注定失败,失败的原因也将永远是个谜。

    艰难的选择之后,杨国祥毅然请求:“带弹返航,安全着陆!”

    指挥中心的首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此次试验总设计师、总指挥朱光亚,马兰基地司令白斌,基地21研究所所长程开甲等领导简短商议后认为:“带弹着陆可行!”经请示北京首长后,同意他的请求。

    然而,战机降落时的震动可能会引爆氢弹。杨国祥驾驶的战机是为这次实验专门改装过的,氢弹在飞机腹下距地面仅10公分,降落时的角度稍有一丝一毫的偏差,氢弹就会撞着跑道,也会引起爆炸。要防止这两种情况的发生,战机必须十分平稳、轻柔地降落。这对于超音速强击机来说,实在太难了。

    这时,杨国祥驾驶的战机已飞临马兰机场,在机场上空缓缓地转了一圈后,再飞到跑道西边尽头,对准跑道慢慢地慢慢地降低高度,1000米、500米、300米、100米……

    杨国祥沉着地对准跑道,放下起落架,关闭油门。降临跑道时,他轻轻地拉平机头,打开机尾降落伞,飞机终于平平稳稳地降落到跑道上,往前滑行了一公里多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投弹失败的原因第二天就被查出来了,问题也解决了。基地指挥部请示了北京的领导,北京下令:“立即试验!”杨国祥主动请战,请求再次驾机投弹。

    1972年1月7日,天气更冷,天空更蓝。千里沙漠没有一丝风,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杨国祥从容地登上战机,挥手向送行的人们告别。战机如离弦之箭射向苍穹,飞往试验靶场。

    观礼区沙丘上的喇叭又一次响起播音员激动人心的倒计时:“九、八、七、六……一,起爆!”

    突然,眼前一亮,似闪电撕破天幕,强烈的光波扑面而来,天地万物瞬间成了一片惨白。闪光过后,是火球,中心极红,边缘极亮,宛若千万把火焰喷射器齐发,燃烧,照耀。我的脸火辣辣的,火球越来越红,一会儿就变成黑红、暗红、漫天升腾。过了几分钟,突然一声惊天动地的雷声炸响,我浑身颤抖,冲击波来了,一阵阵轰隆隆的声音从天上传来,又像是从地下发出,震耳欲聋的滚滚雷声从四面八方把人团团围住……

    突然,听到有人在叫喊:“成功了!胜利了!”“共产党万岁!”成千上万顶军帽飞向天空,人们奔跑者,呼喊着,互相拥抱,互相捶打;胜利的泪、欢笑的泪、幸福的泪、骄傲的泪洒在战友的肩上、袖上、衣襟上。

    如今,4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我在马兰基地工作、生活的一幕幕却一直装在我的心中。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