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第07版:专 页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第09版

第10版

第11版

第12版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蒋志农
一心为农,让老百姓“吃饱饭”“吃好饭”


    人物档案:蒋志农,1939年出生,中共党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

    虽然已经80岁高龄,但蒋志农还有一个宏大的心愿,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更香软的好米。

    蒋志农,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首席科学家。从农57载,一心致力于水稻育种技术研究,先后育成了水稻新品种80多个,让无数人远离饥饿。如今,他的粳稻软香米研究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让更多老百姓吃上好米的目标越来越近。

    立志为农,首先是立志报国。1939年出生于重庆潼南一个普通农家的蒋志农,自小就深受贫穷之苦,成绩出众的他曾因交不起学费差点上不了大学。当地党委、政府得知情况,资助了他100块钱,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感恩的种子在那时种下,“我特别感谢共产党,一心想着要多读书,多为国家作贡献。”

    1962年,从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遗传学专业毕业后,蒋志农被分配到云南省农科所(1976年改为农科院)工作。搞农业科研,必须熟悉三农,报到一个月后,他便主动要求到农村去蹲点,一去就是四年多。

    蹲点期间,蒋志农每天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着贫苦农民点不起煤油灯,吃不饱饭,他内心无比酸楚。“我要用自己的努力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做点事情。”蒋志农萌生了一个让众人震惊的想法:到农村去当个新式农民,用所学的知识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表明决心,他把名字都改了:由“定富”变成了“志农”,寓意抛开富贵,立志为农。

    科研攻坚从来没有一帆风顺。从1962年到1982年的20年里,蒋志农先后从事了蚕豆试验、水稻样板田、水稻品种提纯复壮、粳稻三系育种等研究工作。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辛辛苦苦干了20年,却没有获得一项科研成果。

    20年的执着坚守看似一事无成,实则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1982年,中日水稻合作研究项目开始实施,蒋志农主持育种课题,担任中方专家组组长,到1996年项目结束。15年时间里,项目先后育成了42个粳稻新品系,审定通过了16个新品种。此后,新品种得到了快速大面积推广,占云南粳稻面积的70%左右,实现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1995年初,云南不少地方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看到这一情况,还没有结束中日合作项目的蒋志农又开始了“米袋子”项目,向省委、省政府立下了“军令状”:育成20个新品系10个新品种、稻谷增产7.68亿公斤。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蒋志农成天泡在田间地头,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迎难而上的精神,“米袋子”项目大获成功。6年间,累计示范推广粳稻良种2684.69万亩,增产稻谷8.6276亿公斤,为基本解决我省粮食(稻谷)自求平衡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忍饥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但农村农田荒置问题,又让蒋志农忧心忡忡。“很多农民不愿种水稻,就是因为水稻的产值低。”蒋志农说,自己目前正致力于加快优质软香米的研发和推广,让更多农民通过种植优质高效的水稻增收致富,让更多的消费者吃上美味独特的米饭。

    一心为农,一生为农。蒋志农用行动践行誓言,助力群众从“吃饱饭”到“吃好饭”转变。他在自传《我的农科之路》末尾这样写道:“为农民群众增产增收做点实事,是我们农业科技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我毕生的心愿。”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