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勇 我觉得,重重大山的乌蒙山脉很像一个人类道路的博物馆。即使时至今日,你仍然会不时看到马车、牛车或只能靠脚力行走的山路。汽车、高铁、飞机的出现并没有“取代”或“覆盖”这些在云南高原延续了几千年的道路。脚力时代、畜力时代、蒸汽机时代、发动机时代,不同时代的道路在高原上并存。这在乌蒙山甚至云南高原应该是一个恒久而且不可改变的现象。因而在高速公路上,你会看到在山岭或树林间已经废弃或仍然使用的道路。你恍惚置身于一个巨大的道路博物馆。每条道路都属于不同的时间。乌蒙山脉是一个让人在时间上恍惚的地方,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你会觉得此刻你置身于时间的不断前进或倒退中。古代的时间和现在的时间在此刻的高原上不断地交替、重叠。我相信很多人在云南高原上行走时都会有这种感觉。 同行的云南日报摄影记者张彤拍了很多高速公路的照片,在落差巨大的乌蒙山脉之上纵横交错的桥梁犹如梦幻般悬挂于山峰之间,加剧了我的这种感觉。曲靖交通局的薛超告诉我,曲靖市是全省第一家实现县县通高速的。乌蒙山脉如同阡陌般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使高原的“时间”更加复杂、甚至混乱。在那里,我看见了停留在不同时间里的道路。我觉得这些不同的道路构成了一部乌蒙山的历史。 在宣威乐丰乡我看到已经废弃了的贵昆铁路老线。这是1958年由铁道兵修筑的乌蒙山脉的第一条铁路。从1958年到1966年通车历时8年。这是一条惨烈的道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在乌蒙山脉上修筑一条铁路其中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人海战术、漫长的周期是肯定的。因而在这条铁路修筑期间铁道兵先后投入四个师,加上民工约30万人。这样壮观的场面即使时隔60年之后仍然让你震撼不已。只115公里就有272名铁道兵战士牺牲,59234将士负伤。当时每位烈士的抚恤金只有150元。这些牺牲的烈士被安葬在乐丰乡烈士陵园里。每年都会有当年参加过贵昆铁路修筑的老兵来到乐丰乡祭奠长眠在乌蒙山的战友。这段悲壮的历史记录在乐丰乡铁道兵陈列室的老照片里。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里仍然保留着当时的现场,甚至情感。一间朴素甚至简陋的纪念室居然盛放着如此沉重的历史。 1966年贵昆铁路建成通车,这标志着乌蒙山脉从此前的“五尺道”马帮运输的畜力时代进入到火车为代表的蒸汽机时代。只是漫长的马帮行走的历史使当时的人们与马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人们仍然愿意相信马才是高原上最可靠的交通工具。他们甚至言之凿凿地列举出“人比火车跑得快”的事实。 他们说的事实是:贵昆铁路通车后,从荷马岭到木嘎段虽然只有16公里但海拔高差却达150米。铁路便呈“S”型迂回上升,其间要穿过35个隧道、23座桥梁。如果有人与火车同时从荷马岭出发,人从山路走到木嘎时,火车还在隧道里迂回。 一条耗时8年,牺牲了272名战士的贵昆铁路在营运了48年之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2012年12月6日贵昆铁路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宣威境内贵昆铁路老线就废弃了。在高速公路上或贵昆铁路新线上你仍能看到乌蒙山深山峡谷中延伸的贵昆铁路老线。作为一个逝去时代的标志,贵昆铁路老线镌刻般嵌入乌蒙山中,犹如博物馆陈列的一件展品,无声地讲述着那段铭心刻骨的历史往事。 在乌蒙山脉,每一条道路的兴衰都是当地历史变迁的佐证。 富源县境内位于滇黔交界的胜境关是一段已经废弃的古驿道。古道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是标准的五尺官道。事实上,古道已成为一条通往村民包谷地的道路。现在,你已经很难想象它昔日的辉煌了。一个妇女赶着牛车从古道过来,车上拉着包谷。我在想,她的姿态应该和她的父辈一样。妇女指着古道的另一端说,“那边就是贵州地界了”。在贵州和云南交界处,有一高大外表沧桑的门楼。门楼的另一端就是贵州盘县境内。只是古道在穿过门洞之后就突然消失了,只有山坡上绵延不绝的草地。富源交通局的工作人员说,这边少有人走,时间长了就被野草覆盖了。古道从废弃的那天,它的“时间”就停滞了,并且不断地向后“倒退”。 乌蒙山高峻的山峰和被河流常年深切的峡谷,使公路建设异常艰难。但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公路建设的奇观。工程人员会向你介绍他们经手的公路项目有多少个“第一”。世界的、国内的。一脸的自豪。这些屹立在乌蒙山脉的桥梁、道路——是他们可以夸耀一生的作品。真的。 世界第一高桥:尼珠河大桥(北盘江第一桥)是一座令人目眩的大桥。桥面到谷底的距离有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这是一座跨越云贵两省的大桥。桥的中央有一块路标,赫然写着:贵州界。如果从另一面驶来也有一块路标:云南界。桥的两端是云南宣威和贵州六盘水。在尼珠河大桥上可以眺望到在峡谷中蜿蜒的尼珠河和树林掩隐的尼珠河村的灰色屋顶。这个原本隐匿在峡谷中的村子,在尼珠河大桥上一览无余。只是这样的风景,对于像我一样的恐高者是一种胆战心惊的风景。不敢靠近桥边拍摄生怕手机滑落。我想,对于尼珠河村的居民,尼珠河大桥宛如一座天上的桥,如果早上河里起雾,尼珠河大桥就像一座钢铁彩虹在雾中若隐若现。汽车从云雾里呼啸而过。 普立特大桥是国内首座高山峡谷地区钢厢梁悬索桥。垂直高度500米,对于缺乏专业眼光的我而言,那也是一座天上的桥。与尼珠河大桥无异。 在当地提供的材料上面我看到这样的口号:“六出省、五入昆、北上川渝、南向出境”。曲靖市交通运输局的薛超介绍,迄今为止,曲靖已建成12条高速,总里程达806公里,居全省第二。而且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乌蒙山脉蛛网般密布的高速公路、高铁使素有“云南咽喉、入滇锁钥”的曲靖正在成为一座交通枢纽之城。 如果你认真考察云南高原的历史,你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关于道路的历史。它的每一次改变都是道路的结果。南方丝绸之路、抗战时期的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直到至今天的高速公路、高铁时代,每一种道路的出现都像一个外部的闯入者,强行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历史和经济。 如果说秦代的“五尺道”打通了闭塞的乌蒙高原与中原的联系。那么高速公路,高铁时代对乌蒙山脉的改变也是必然的。它改变的肯定不仅仅是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