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毅龙 云南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古永继教授编著的《云南15种特有民族古代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这部书内容广博、特色鲜明,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因此,甫一问世即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喜爱。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是少数民族交汇融合的走廊;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就有25个,而且其中的傣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15个民族全部或大部世居云南,成为云南特有之民族。正由于此,在云南历史学、民族学,甚至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宗教学、生态学等学界,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尤其对云南特有的15种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古代文献史料尤为关注,格外重视。因为它是这些学科开展科学研究的必备资料或者说是这些学科开展研究的必备基础。一般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除了开展必要的社会调查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必须占有完整、全面、真实、精准的历史文献史料。离开对有效的文献史料的系统了解和精深把握,研究成果往往既缺乏历史感,又难以形成科学稳妥的结论。即便是对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现实性、决策性研究,像云南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也不能不研究具体的历史的民族文化情境所带来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交错的复杂省情。尽管云南多年来在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具体工作和学术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是,在面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之际,我们还需要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提升学术研究水平,扩大研究成果,为云南的文化建设,乃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智力支持。而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一部煌煌大作《汇编》(全三册,总计305万字)恰逢其时,应运而生。可以说,这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尤其是深入系统研究云南15种特有民族的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提供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使我们有了第一部云南15种特有民族古代史料汇编成册、有机一体的文献学著述。可以说,把云南15种特有民族的史料汇编在一起,是史学研究的一大创新。 《汇编》内容系统完整,采录广泛多样,具有基础性、学术性,且编排体例新颖、注重实用性,真正做到了“搜罗殆尽、颇为完备、信得过、用得上”(林超民《序》),是云南各界学者及党政工作者必备的工具书和参考书。具体说来,《汇编》首先注重文献来源的广泛性、多样性。史料来源采录以正史、别史、实录、方志、档案、碑刻及田野调查等载记为主并兼及了各种丛书、类书及专著等文献;其中尤以方志为主干,因为它是研究云南地方民族历史文化最基础也是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献史料来源。其次,《汇编》注重文献史料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文学艺术、社会民生、宗教信仰、婚姻家庭、风尚习俗、世系家谱,以及综合史料等内容,都给予了全方位的搜集。所收文献史料可谓海量,仅傣族的征引文献即达147种,而白族征引文献达159种之多。文献史料之丰富,由此可见一斑。再次,《汇编》尤注重史料的基础性、学术性。这是一部大型的文献汇编,尤其是一部为学科建设和学者进一步开展学术研究使用的文献纂录;它既非旅游指南,也非大众读本之类的普及性读物。因此,在收集材料方面十分注意史料的学术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如书中对每一特有民族的族源分布、族名流变、民族交汇、民族融合、历史传承等都作了言简意赅的学术性阐述。值得强调的是,在云南15种特有民族当中,怒族、独龙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是从渔猎农耕社会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而相关史籍遗留下来的有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方面的文献史料弥足珍贵。因之,《汇编》在这方面的工作就具有了开创性、抢救性的意义。 《汇编》还根据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特殊性,在文献史料的编排上下了细致的功夫,使文献史料的编排方式新颖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读者使用起来十分方便。书中史料先按族别源流分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世系家谱、综合史料八大部分进行了分门别类。然后又在各大部类之下根据文献资料的多寡,分列行政建置、土官土司、改土归流、习惯法、种植业、手工业和商业、物产与贡纳、文化教育、医学科技、衣食住行、宗教信仰、婚姻家庭、风俗习尚、墓志碑刻等细目,进一步细划了分类编排。这就便于《汇编》使用者既能按图索骥快速查阅,又可一览目录即知所需内容所在,极大地免除了人们耗神费时查找散见于各类书刊中相关史料的辛劳之苦。 在我们看来,除了有以上的创新点和特色之外,《汇编》更重要的贡献是能积极启发读者在各类民族文献史料中,找到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之间的种种联系和异同,从而发现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区别以及相互影响,从而提高其综合利用史料的效益和价值;另值得重视的是,云南15种特有民族大部分都是跨境民族,在地缘政治文化等方面,该书的出版也将会在东南亚、南亚周边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推动云南民族文化走出去,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产生积极的作用。这就为云南省历史学、民族学等重点学科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多重视角,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 除了具有文献和史料价值、推进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重要意义之外,《汇编》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必然还肩负着介入现实社会生活,发挥其鉴古知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学史明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一个优良传统。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又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这些重要论述都是对历史学科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准确而又科学的定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实体。历史事实表明,云南的25个少数民族,包括其中的15个特有民族,都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关联,是构成中华民族实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就必然会涉及到多民族的交汇融合历史过程。云南地处边疆,民族众多,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并具有典范性。延续至今的云南历史文化多民族构成性特色是影响云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规划云南的发展前景时,就不可能不考虑这一重要因素和特色。所以,像《汇编》这类民族历史文献史料就必然显现出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汇编》可以说在多个层面上为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组织机构提供了云南特有民族各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资源,方便各级各类机构和政府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更长远的决策规划制定时有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参考依据。所以,《汇编》在加强民族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等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汇编》的辑纂,是由云南大学古永继教授以一人之力、十余年之期,倾心尽力而成。十余年来,他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以一种献身学术志业的崇高精神,真正达到了“板凳能坐十年冷”的问学境界。对这种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林超民教授在《汇编》之《序》中给予了充分评价:“他常年在寒窗下,坐定冷板凳孜孜矻矻、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古籍整理、历史研究是一项细致、迟缓、劳累、费心、耗力的工作,必须接受清贫、冷落、孤独、寂寞,为投机取巧的‘智者’所不为。可是永继教授宁愿吃苦受累,毫不动摇、坚定不移、一往无前地在布满荆棘的学术道路上开拓前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古籍整理、促进少数民族历史的研究,他做了重要的铺路与奠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