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生
杨香池,名森,号香池,顺宁(今凤庆)人,生于1893年,殁于1964年。杨香池留世作品主要是《墙头声》一部,作品包括杂录、燕居漫录、溟南异闻、偷闲庐觉语、偷闲庐联话、短篇小说、秋窗梦醒录、偷闲庐诗稿八个部分。
杨香池对当时文学状况的看法是准确的,新旧时代交替,各种思潮涌动,文坛鱼龙混杂。在《文学杂谈》中杨香池主张不抱残守缺,改变思想,放大眼光,继承优秀的,学习先进的,文学才会有真正的出路。这种思想在当时应该是非常有见地的,也是建设性的。
杨香池和同道还办起《文艺月刊》,为文学爱好者开创园地,这在云南也属凤毛麟角。《文学月刊》的出版全靠社会资助,杨香池本人也曾慷慨解囊,资助出版,以文学的形式唤起民众觉醒。
杨香池主张文学园地应该出现百花齐放的景致。他将文学园地比作菜馆,先有一个好听又吸引人的名字,然后做出不同味道的佳肴,方能出现食客如云的局面。他认为文学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若论顶高的文学,原具有真与美的艺术性,不但随时代产生出来,而且超过时空,有万年不死的寿命,但是这种伟大作品,也就不轻易发现呢。”
杨香池是文学与时俱进、晓畅、唯美的践行者。他的作品以关注国家前途命运、民族安危、社会黑暗、民生凋敝为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观察事物,洞察秋毫,以小见大,是他作品的主流手法。他的文艺观点别出心裁:“观江河之波澜曲折以为文势,看云烟之变化奇诡以为书法,取眼前风景为诗作画,似是易事,又是难事,非灵心妙手,不能学得也。”对题材、写作手法、表达语境作了全新的尝试,主要成就体现于260余首诗歌中,其特点主要为:从各个侧面真实地描绘清末民国年间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愿望和要求,表现了爱国忧民的思想情感;逼真地描绘了山容水态,歌颂了家乡的壮丽河山,既能陶冶人们的爱国思想,又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以短小的篇什,表现了新颖、隽永的思想;语言通俗,明白易懂;音节铿锵,朗朗上口。虽有少部分诗作韵律欠推敲,思想境界不高,杂冗甚至缺少情趣,但极大部分作品是值得肯定的。杨香池先生是一个饱学者,诗作用典信手拈来,不露痕迹;大部分诗作汲取丰富的民间文学营养,谙熟百姓生活和地方民俗民风,其诗歌接地气,具有较强的亲和力,被当时的知识界广为传诵。
关注国家民族前途、民瘼,是杨香池诗歌的主流。1915年,其《感时》叹息:“无限悲歌无限愁,有谁识得个中忧。千年祖国惊刀俎,百兆民生听马牛。”在《哀共和》一诗中他悲愤地写道:“幸福休言属共和,共和六载陷风波。边疆频告烽烟急,塞垒独怜战骨多。难禁列强思剖豆,哪堪同室竞操戈。民生凋敝嗟无補,时局如斯唤奈何。”抗战期间,他写下了《沪苏陷后闻者多垂首丧气以诗晓之》《豫晋民军蜂起歼敌甚多喜而成诗》《难民被敌轰炸诗以哀之》《哀亡国奴》《弔佟郝诸军长阵亡》《悯难民》等诗作,批评“长吁短叹”的消极思想,增强人们“认识全民抗战时,耗消敌力在长期。千危万难求生路,胜利后来必我师”的信念,赞颂“血海尸山后继前”“誓将一死固中原”的英雄气概,揭露日寇“横飞机弹到平民”“可怜老幼葬焦土”的暴行,像战斗的号角,鼓舞人心。
杨香池先生是一个热爱、热心乡梓建设的典范,为办学,他捐出了自家老屋,在故乡名誉颇馨。他有大量的诗作歌颂故乡山川物态,民风民情,写景精细逼真,状物生动传神,语言明快凝练,意境幽清高远,信笔点染,景情相融,浑然天成,不露痕迹,给人以自然美的艺术享受。“云霞添锦绣,花露缀珠玑。柳岸闻莺语,草场看蝶飞”(《春景》);“流水有声穿曲径,夕阳无语上高楼。人从雨后游偏爽,柳向风前舞更柔”(《郊游杂兴》);“流水一湾曲径通,山城历落晚烟中。画图一幅看无极,斜挂夕阳太祖峰”(《东山晚眺》);“绿阴深处有人家,篱畔常开几树花。溪水当门田绕屋,半栽麦菽半桑麻”(《田家》);“桥头行客常来往,山上残霞半有无。鸦雀声喧争野树,牛羊影乱下平芜”(《城东晚眺》);“炊烟四五点,茆屋两三间。芳草绿铺地,桃花红上颜”(《晚眺》)……这些诗句,饱蘸深情,让读者向往他笔下的这方神秘净土。
托物寄怀,针砭时弊;咏史讽今,醒悟民众,是杨香池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歌寄寓愤世嫉俗、不与黑暗势力妥协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他不同浑浊社会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节操。他以“孤高羞共红桃伍,冷艳宜偕白雪论”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人格;他至死坚持“浮生耻向利名求”的态度,向谄媚术宣告“从此誓不学,因恐失吾志”;仰慕菊花“秋容已自饶佳色,傲骨犹能斗雪霜”的精神;叹息“鸿门不制沛公死,垓下难全项羽生”的良机不再;嘲讽“却因攀附青松上,竟与青松一样高”的趋炎附势;突悟“惟有光阴无系恋,春来不觉又春归”的人生倏忽;感慨“最羡庄周能旷达,独怜阮籍哭穷途”的生命无常;洞察“沼池只合鱼虾聚,枳棘哪堪鸾凤栖”的炎凉世态;提出“渐老自难逃白发,有钱买不到青春”的生命规律;肯定“但能积德如先辈,过胜遗财到子孙”的传承至理;主张“休将旧事今重论,所积新诗尚待删”的自我革新精神;总结“知己贵知彼,去贪法最良”政治哲理;倡导“行空不见影,到树自成声”的自由精神;倾慕“梅花欣作友,高卧忆袁安”的傲骨;追求“风流情态自天然”的朴质。这些短小的诗歌创作源泉从阅读、实践中来,有温度,贴近生活,被时人广为抄诵。在印刷术不发达时代,这就是今天标榜的“著名诗人”,著名以否,对镜自知。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意思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社会风气和时尚,直接影响着文学和文体的兴衰,也影响着诗歌和各种诗体的兴废、递嬗。例如,楚辞注重浓重的抒情色彩、富有浪漫主义气息和丰富的想象力。白居易认为“文章合为时而用,歌诗合为事而作。”“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补察时政,泄导人情。”反对“为文而作”和“著空文”,主张作诗“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要“辞直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体顺而肆”,“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提倡现实主义传统。这些,杨香池先生是做到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