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芝加哥,在大理生活了15年,这期间我看到了洱海的美。”大理市喜洲镇“喜林苑”主人林登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对记者说。 “我到过120多个国家,但是1985年第一次来大理就爱上了这里。大理的天气很好,风景很美,洱海很漂亮。大理人非常包容,让我有回家的感觉。”林登说,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有着美丽的苍洱风光,这让他产生了留下来的想法。2008年,他卖掉在美国的房子,带着两个儿子来到大理,在喜洲的一个白族民居里创办了“喜林苑”。 “我第一次来大理时,看到还有人在洱海游泳,我觉得那时候的洱海非常漂亮,水也非常清。2014年,我就感到洱海水的质量可能越来越差,觉得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林登说,刚到大理时,大理的旅游业刚刚起步,后来游客越来越多,酒店、客栈也越建越多,产生了大量污水。为此,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农家小院的地下安装了化粪池,把生活污水流入洱海的问题解决了。这几年,为保护洱海的水质,当地人都不再种大蒜而改种鲜花,政府还在洱海周边修了很多污水净化湿地,洱海边田地间四季都有鲜花。 “我可能这一辈子都要留在洱海边。”林登说,世界只有一个大理,看到大理变美,他也感到越来越骄傲,越来越有自豪感。“在心里,我早已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大理人。” 本报记者 黄兴能 庄俊华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 杨峥 通讯员 赵子忠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