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 这是一本励志的故事,铁血的书。一个17岁的少年,从陕西渭南县赤水县堰头村走出,辗转南下。在高原的黄土上留下一行深深浅浅的脚印。这是1925年的冬天。凌厉的高原风很快将先前的脚印抹去了,但新的脚印顽强地继续向前延伸。少年走进了一道简朴的白色大门。两侧立柱的中间,三角形的门顶下方,书写六个大字:陆军军官学校。这就是著名的黄埔军校,中华铁血儿女的熔炉。 他叫张宗逊。他的怀里揣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开具的介绍信。他将在这个熔炉锻造出钢铁的身躯,岩溶般的血。在军校,张宗逊随即转入中国共产党,追随中国革命的先驱,矢志初心,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圆梦旅程。 《梦想与荣光》这本书,从张宗逊将军铁血的革命战斗历程,丰富的人生体验中精选部分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汇编而成,相信全国广大青少年朋友们会喜欢,并在阅读过程中升华我们的梦想。 2018年2月7日,是开国上将张宗逊诞辰110周年纪念日。《解放军画报》刊载了张宗逊将军的一批历史照片,从中不难看到将军的辉煌革命生涯的闪光之处,这也是《梦想与荣光》一书中要表达的闪光之处:一张照片拍摄于1939年,是一二O师三五八旅在山西兴县时的干部合影。这张照片上有30多人,张宗逊旅长个子高大,身材魁梧,作为领头人在照片中十分显眼;另一张拍摄于1940年,是在晋西北夏季反“扫荡”中,三五八旅旅长张宗逊在部署战斗;更珍贵的一张拍摄于1937年5月,是毛泽东同志与张宗逊等18位参加过秋收起义的同志在延安合影,毛泽东亲笔在照片的顶端写上“一九二七年秋收暴动成立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至今尚存之人数约数十人,此为一部分”。毛泽东生前一直很喜欢这幅照片,解放后全国的许多报刊多次刊登,并在军事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等许多展览馆长期展出。 这张照片的背景是1937年1月,毛泽东调张宗逊任中央军委任第一局局长。中央军委一局,也称中国工农红军总部一局,是军委指挥机关的一个综合部门,下设作战、文秘、机要、警卫和行管等业务单位,并直接指挥中央警卫团。其性质与职能,类似于现在的军委办公厅加总参作战部,再加机要局、警卫局和管理局。出任如此要职,可见毛泽东对张宗逊的信任与器重。当时张宗逊还不到29岁。到职后,张宗逊立即筹划把军委机关迁往延安的事宜,亲率警卫团一部及先遣人员,乘马星夜赶往延安,划分了各单位的驻地,布设了警戒,制订了迁移方案。随即,他返回保安呈请毛泽东审定并下达各单位后,又护随毛泽东由保安向延安转移。到延安后,张宗逊跟毛泽东同住在延安城内凤凰山跟前一个院子里,直接协助毛泽东和军委总部的首长处理军务。 在这半年多的相处过程中,张宗逊也获得了近距离向毛泽东学习的大好机会,几乎每天都能听到毛泽东讲话,看到毛泽东起草或批改的文电。其后,应贺龙请求,毛泽东派张宗逊到红二方面军工作,担任第4师师长,成为红军中少有的在三个方面军都任过职的高级指挥员。1943年3月,蒋介石出版《论中国之命运》一书,发出了强烈的反共信号。毛泽东电令正在晋绥抗日前线的张宗逊,率领三五八旅立即西渡黄河,开赴延安以南的富县地区,准备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这时,张宗逊的“三五八旅”经过五年多对日伪军作战的锻炼,由1937年秋出征时的两个团5000余人,已扩编成了四个团及三个直属营共10000多人的精锐部队。 张宗逊返回延安后,向毛泽东汇报了在华北作战和建军的情况,毛泽东听了很高兴,对张宗逊说:“今天留你吃饭,以示祝贺。”席间,毛泽东谈到:“蒋介石从希特勒那里学来点新战术,企图闪击延安。把你们调回来,就是为了对付这一图谋。”1945年8月20日,中央军委组成晋绥野战军,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贺龙兼任晋绥野战军司令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兼吕梁军区司令员、政委,仍直接指挥三五八旅。吕梁军区位于晋西的吕梁山山脉及其周围地区,与陕北隔黄河相对,是晋绥解放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也是连接陕甘宁边区与其他根据地的枢纽。从战略上看,是陕甘宁的东大门。张宗逊坐镇吕梁,实际上仍肩负着护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据《人民网》载,在47位荣获3枚一级勋章的上将中,张宗逊是参加过第一次北伐战争的4人之一,是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5人之一,是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过历次反“进剿”、反“会剿”、反“围剿”的4人之一,是有黄埔军校学历的7人之一。在张宗逊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不仅为革命立下了赫赫战功,更用生命谱写了一首忠诚之歌。被军史专家称之为“禁卫上将”。 突变与遗传,是生物进化的两个最重要的特性。没有突变,物种不会进化。没有遗传,进化不能延续。人类社会的进步,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那就是变革与继承。没有变革,社会不会进步,没有继承,社会进步不能持续,甚至倒退。红色基因,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的最富贵财富,是党不变质,国不变色的内在保证。我们这些革命的后代, 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先辈意志,警死捍卫老一辈革命家牺牲生命建立的红色军队,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