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2月01日 星期六
第04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2020年02月01日 星期六
书人书事
左孝臣的家国情怀

    曹先强

    腾冲作家杨世富写作的关于阿昌族民族英雄的专著《左孝臣》出版了。作为研究阿昌族历史文化的我,对于这部著作,非常关注。我敬仰英雄,对云龙漕涧与腾冲明光左氏家族的历史文化熟知一二,有关左孝臣的历史功绩也是我多年来研究的课题,所以拿到书就先睹为快!

    读《左孝臣》,我几度停下来沉思,千滋百味涌上心头。我早就对清代本族先烈、爱国忠臣左孝臣的保疆壮举,壮烈殉国的事迹,悲天悯地,心生敬仰。继续伏案阅读,不禁心情沉重,感受深刻。抚今忆昔,心潮起伏,浮想联翩。面对历史纷纭莫辨的记载,我曾想再一次去先辈历经沧桑壮烈悲情的边关,充满英雄气息的左孝臣故里,实地采风。亲临左孝臣曾经戎马倥偬、饱含家国情怀的故地,攀爬茶山河外淹淫在荒芜原始丛林的藩篱隘口,隔时空仰望左孝臣将军曾经飞马扬鞭奋勇杀敌的那片历史天空,仿佛在细雨迷蒙中,听到那些英勇彪悍的阿昌男儿与各族兵丁,手执弓箭长矛火药枪,敲着战鼓和侵略者厮杀的怒吼声,似乎看到他们血溅边疆的悲壮场面。掩卷思古人,如展宏大历史画卷,左氏历代后裔,固守疆域,秉承国难当头,匹夫有责之忠孝节义,赴汤蹈火。

    作者申言该书是志书体,的确志书风格突出,内容简洁质朴,平实扼要。行文大气磅礴。在叙述左孝臣满门忠烈,前赴后继,保家卫国的家族故事,人物命运之际,在分析边关风云,左氏家族兴盛,国家兴衰,朝廷更迭,以及揭斥殖民侵略者险恶用心,社会变迁话流年故事之间,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大背景,始终保持客观理性与冷静视角,叙述左氏人生与家国话题。书中夹叙夹议,娓娓道来。文本继承古典文学章回叙事风格,往往在情动之处,或者在奇峰突兀之间,大开大合。常以一两句赋予哲理思辨的归结短语警句打住结尾。民族英雄气节力透纸背,边关勇士风骨傲然复兴。爱国主义精神,大无畏英雄主义气概,扑面而来。

    《左孝臣》根据历代主要文献记载,尊重历史事实,记录历史风云。深入村落乡间,收集民间家谱,俯身增广贤文,如《左氏谱籍》辑数百年左氏家族与气壮山河之国是,记数百年氏族兴盛衰亡潮起潮落之家事,录数百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刀光剑影,作为民间世代流传的当事人后裔保存的族谱家谱史料、碑刻史迹,实为可贵,弥足可珍。《左孝臣》中,重要历史事实都经过作者多次田野调查与采访核实,可以想见作者苦读古书典籍,细心田野调查,谦虚谨慎,潜心钻研,在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思考。

    田野调查,乡村科学考察,寻找历史踪迹的目的是验证,发现真实的面目,复原印证历史本来真相的记载。结果发现传说与事实真相,偶有出入,存有勘误,这不足为奇。历史研究,使命与责任在肩,要严肃认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甚至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抓住根本。做到此等要求,还是比较艰难的,志体书《左孝臣》在这方面做出有效探索与艰苦努力。关于明光茨竹隘土守备的产生背景,据云龙漕涧发现的《早陶墓碑》记载:永历八年即清顺治十一年(1653)腾越明光地方,时被强人荼毒,腾越详请制宪扎仰腾越云龙会调漕涧土司左万相三子左文伟前往明光地方以千总衔把守。文伟率弓弩手百余户,携母刘氏,迁往明光。这就是明光、茨竹土司管理政权产生的由来。当时处于明末清初,两朝交替之际,边政松弛,而强盗劫掠之风并未终止,甚至愈演愈烈。据《清实录》高宗记载:盗“潜入土司边界抢掠”。加上茶山、里麻两长官司瓦解摧毁以后,明朝政府无力加以恢复,致使恩梅开江、小江、片马一带处于无政府状态,这样就更使腾北遭受直接威胁。明光茨竹土守备管理政权,正是适应这种客观形势需要,应运而生的。此后,直到清光绪年间,腾北明光一带的防守任务,一直由阿昌族土司左氏担任。

    十九世纪末,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印度成其殖民地后,为实现打通印缅,穿插藏地,连接长江流域之势力范围的野心,全然不顾光绪二十年(1884年)“中英续议滇缅条约”,蓄谋侵犯中国滇缅边疆。左孝臣在任期间,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殖民主义者占领缅甸,进一步入侵我国西南地区,使我国云南面临严重的边疆危机。左氏历代后裔,保疆卫国屡立战功,平叛定乱功勋卓著。传至左华殿,屡平边匪,牺牲于任上。传至左大雄,历次戡乱战功卓著,倍受云贵总督林则徐器重,道光皇帝更予以大加赞赏,在其名上加朱笔三圈,赏戴“四品花翎”顶戴,诰封“义勇巴图鲁”。赏加管辖大小江、茶山、浪速、傈僳等二百五十余里边防线。左大雄果不负厚望,出生入死,守住了边关国门,与其胞弟左相雄战死后,由其子左能臣接替,从明光关隘土守备分支出茨竹隘土把总。明光关、茨竹隘土守备司传至左孝臣,战死甘稗地,威震中华魂。左氏三代以身报国,其心昭于日月。左氏族人,为国战亡,壮烈殉国者超过半百。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正月十二日,驻缅英军数百名及杂牌军千余名,以勘界为名,侵入我国境,入侵原属我茨竹、派赖、滚马等地。沿途强索供应,大肆烧杀抢掠。腾越茨竹隘土守备左孝臣,明光隘土把总杨体荣,集合各族练兵弩手布防于甘稗地,堵截入侵英军,率众英勇抗击。左孝臣派人飞马火速汇报腾越厅,当局不但不派一兵一卒之援兵,反而传来“勿轻启边衅”的屈膝旨义。左孝臣与防守土练义愤填膺,誓死保家卫国。敌众我寡,正月十四日晨,英军发动突然袭击,以排炮轰茨竹、派赖各寨。防守土练,奋起还击,激战由晨至午。左氏率众与敌拼搏血战,英军死伤无数。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加上没有得到后方支援,此役,悲壮惨烈,气壮山河。面对英军发起进攻,左孝臣、杨体荣率领土练600多人,奋勇抗敌,浴血奋战到第三天下午,终因寡不敌众,我方各族防守土练边关军民伤亡137人,左孝臣亦身中八弹,战死在甘稗地,为国捐躯,史称:爱国忠臣,抗英将军。英军也死伤无数,狼狈逃窜。

    英军入侵我茶山等地的暴行发生后,晚清统治风雨飘摇,当局软弱无能,英军更加肆意妄为,乘机把茨竹、派赖、滚马各寨焚毁洗劫一空,为侵占片马扫清了道路。从此,恩梅开江、小江上游以南的我国大片领土沦入英军之手。清朝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家国边关戍守无动于衷,丧权辱国,令国人心寒。

    山河破碎,英雄泪湿九泉。1930年,民国元老、腾越名士李根源,倡导树立《腾越茨竹隘守备左公孝臣殉难碑》于腾冲沾化门,于右任书写。李根源题诗纪事:“里麻吞噬后,片马又沦弃。守土左孝臣,战死甘稗地。”青山在,斯人已逝,日月同辉当头照。沧桑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新时代,百废待举。左孝臣墓,1981年由整个左氏嫡系家族在原址恢复重建,1984年被腾冲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今,左孝臣保家卫国的英雄行为,家喻户晓。毕竟抗英壮烈殉国的左孝臣土弁,曾经闻名于中华一时。据历史文献记载,腾北地区曾有四个峨昌(阿昌族)土司。一个早氏茶山土司,一个早氏里麻土司,一个腾北早氏瓦甸土司,一个明光茨竹隘左氏土司。从明朝到清末,他们分别在中缅边地驻防边关,数百年坚守,保家卫国,屡建战功,深得朝廷恩赐,加冠晋爵,赐兵赏骑,终在境外土酋叛乱和外敌入侵中的历史浪潮中土崩瓦解。

    左孝臣族属,是阿昌族裔,在某个历史时期曾被淡化与忽视。《左孝臣》中,左孝臣是云龙阿昌族的后裔,很清晰。《左孝臣》全书体例,纲目繁多,内容精细,列举左氏豪门家族,叙述族属渊源关系,描述爱国忠臣左孝臣历史形象,材料真实全面,栩栩如生。尤其是民间家谱抄刻典籍第一手材料,丰富生动。左孝臣忠义,忠良,仁礼,德孝,在家庭温情而墨守成规的世俗生活,在边关视死如归,大气凛然,赋予家国情怀之感人形象,跃然纸上。

    全书10万字,最主要突出了三个方面的主题,首先,体现了中华儒家文化忠君爱国思想对阿昌族民族英雄的重要影响,国家至上,精忠报国,中华文化精髓,源远流长;其次,在左孝臣身上突出反应了阿昌族忠勇耿直之民族性格与心理特质;再者,突出了以左孝臣爱国忠臣精神为代表的阿昌族历史社会几代人戍边卫国中的无私奉献,忠厚勇猛,家国情怀。震惊中外的马嘉理事件,甘稗地事件,片马事件,在史学界认为,无论在民族大义,历史时间节点,世界殖民掠夺扩张浪潮与反殖民地军事侵略,国际大时代背景下,互有因果,有深刻的历史原因。云南各族人民,为保家卫国,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主权尊严,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乃至做出生命牺牲满门忠烈的重要贡献。这是国家使命,匹夫职责,也是家国情怀。无论何时,都有深刻的现实警示教育意义。

    明光茨竹隘左氏土守备,是历史上阿昌族左氏家族几代人前赴后继组成的国家边防军事力量。20世纪初,在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炮火声中被摧毁了,但是以左孝臣为代表的阿昌族人民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却为中华民族历史增添了悲壮光辉的一页。历史不会忘记,爱国忠臣的丰功伟绩;共和国不会忘记,壮烈殉国的伟业千秋。《左孝臣》为民族英雄树碑立传,其文献珍贵,观点正确,值得称道。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