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2月16日 星期日
第06版:花潮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2月16日 星期日
丽江黑龙潭

    张信

    我深深感受到丽江黑龙潭充满了勃勃生机。1965年8月,我到丽江地区中学上学的第二天,不顾走4天路脚上磨出血泡的疼痛,就迫不及待跑来看黑龙潭,觉得很美,很神秘。历史眷顾于我,17年后的1982年秋我大学毕业,分到丽江地区文化馆工作,在黑龙潭大门口住了两年多,几乎天天进黑龙潭。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才从“到此一游”的观光表象中蜕变,认识到黑龙潭的生成肌理和文脉传承。

    黑龙潭在丽江古城的北边,原是丽江象山西麓下的一座龙王庙,山脚泉眼众多,积水成潭,传说黑龙潜伏于此,故名黑龙潭。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建玉泉龙神祠。黑龙潭曾两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黑龙潭名列中国名泉而名满天下。后又修建了得月楼,戏台,万寿亭,五孔桥等园林建筑,黑龙潭成为了丽江美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黑龙潭水从锁翠桥跃下称为玉泉河,沿象山麓南行半里许,分成“西、中、东”三条河流入丽江古城,进入古城后又分成若干小渠滋养全城。黑龙潭水是丽江古城的血脉,清清泉水使古城充满美丽和灵性。

    2013年秋,我们从昆明回到丽江享受晚年生活,每个礼拜总要来黑龙潭走走看看,借此机会找回50年来与黑龙潭的深情记忆。

    十月初的一天,我和夫人李金姑慢慢走进黑龙潭。来到锁翠桥,她拉我坐在桥廓的长凳上,说:“我最喜欢听这里的水声,最喜欢看潭水跳到桥下飞起的水花水珠!”倚在栏杆上看见潭中水,从五米高的堤坝上急匆匆跃下,形成一帘瀑布。瀑布不高也不大,像一条纳西少女的围裙,很袖珍很温柔。水跳到坝底又飞跃起来,结成一束束水花,像一滴滴翡翠般的水珠飞扬起来,转瞬间又集合成一股清泉涌入树丛中,给人耳中留下一曲似歌非歌、久久不散的天籁之音。

    我们住在黑龙潭大门口时的两年零八个月,那是一段既清贫又十分幸福的岁月。最难忘的是每个星期六晚上,两个孩子睡了,夫人也洗好了一家四口的衣服、床单等,便轻手轻脚走到我的办公室悄悄地对我说:“你把书放下一会儿,陪我到锁翠桥下边的水沟里清洗一下衣服,晚上十点多了,下游也没人挑水了。”于是我挑着一对水桶,她端着一大盆衣服,走过村中300多米长的小路,绕到锁翠桥下百米处一座独木桥边,这是村里人清洗衣服的地方。月光下,清澈的沟水银光闪烁。我们脱鞋挽起裤脚走进水中,水波刚及膝盖,温温的,舒服极了,黑龙潭水就是这样冬天也是温暖的。一件衣服放进水中,二摆三甩就干净了,不用一个小时,二十多件衣物清洗得干干净净的。每次清洗衣服,都会让我想起十多年前在新疆马兰参加氢弹试验,每天每人定量供给三口缸水的日子,觉得用黑龙潭这样清这样甜的水洗衣服真是太奢侈,太幸福了!

    过了锁翠桥就是丽江县图书馆,馆里藏书很多,这里也是我每星期必来的场所。馆内山环水绕,古木浓荫。当时,80岁高龄的著名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先生住在图书馆内,在选编《纳西族诗选》,我和金姑经常带孩子到赵老师处坐坐。金姑和赵先生很谈得来。赵先生是纳西族第一位女教师、女作家,也是纳西族文艺遗产整理研究的先驱。我经常请教她关于纳西的历史文化、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木高等人的诗文。拜读过赵先生写的《玉龙旧话》、《鸡足山之行漫记》和翻译的纳西叙事长诗《鲁般鲁饶》等。图书馆收藏的丰富古籍和赵银棠先生的入住,给黑龙潭增添了灵气和底蕴。

    有一天早晨,我到黑龙潭跑步,看见赵银棠先生站在锁翠桥上,静静地欣赏飞流直下的玉泉水,就慢下步来走近她,正好听见她低声吟诵“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赵先生的吟诵声、玉泉水的歌唱声,一直留在我的心中。

    1981年4月,在黑龙潭象山麓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云南丽江东巴文化研究院”隆重挂牌,这是丽江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我的大学同学前后有七八个进入该院,他们拜老东巴为师,辛勤工作20年,于1999年翻译出版了百卷《东巴经译注》。从此,平凡人也能读懂“东巴经”这一天书了。近30多年,纳西东巴文化从黑龙潭走向了世界。黑龙潭也成了中外学者向往的胜地。

    我们住在黑龙潭门口文化馆内时,一群1982年前后毕业的大学生,一个个青春勃发,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勤奋耕耘,晚饭后争先恐后走进办公室看书、绘画、作曲、作文,每个月都有人在报刊上发表新作。深夜一两点,工作累了,我会到黑龙潭听水赏月。夜深人静,慢慢走在潭边小道上,听到水从石缝间涌出的咕噜噜声,花落水面鱼儿争食的击水声,高山栲果子的落地声,还有那半山腰省东巴文化研究院年轻学者读《东巴经》的诵经声,声声入耳。秋高气爽,月明星稀,赏潭中明月,令我心旷神怡,耳清目明。

    如今黑龙潭依旧,人事皆非。当年的老领导杨尚志、王武琪、王震亚也走了好多年了,还有80多岁高龄至今依然健在的蓝伟老师,他们对我的教导和关心,仍像黑龙潭的泉水一样滋润着我。同事木基新英年早逝,多少个深夜我看他挥毫作画的情景历历在目,他的国画作品受到国内大家的称赞,行家的珍藏。

    多少次在五凤楼开会,让我学到了知识,读懂了人生。1986年10月18日,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班禅大师在五凤楼召开座谈会,他在会上强调民族团结,信教自由是社会安定的重要条件。他还说,千百年来,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等各族同胞团结友爱,经济上交流,文化上互补,促进了社会进步。繁荣千年的茶马古道,就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东巴文化受到藏文化的深度影响,藏纳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藏族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其中有一部专门记录了藏纳交流的历史,很值得研究和弘扬。

    1986年秋,《纳西族文学史》编写组工作会议在丽江黑龙潭召开。李世宗、杨世光、郭大烈、王震亚、牛向奎、林向肖、和钟华等出席,我被安排为会议秘书,并负责明代文人文学部分的编写。每天早晚,各位先生都在龙潭畔散步、徘徊、静思,有的停立在得月楼前仰望郭沫若先生亲书的两副楹联。其中一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抒情言志天衣妙裁,写景写物大笔如椽。有人禁不住击掌赞叹,妙!实在是妙!

    1978年仲夏,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来丽江写生、创作,我陪同他连续两天到黑龙潭图书馆看馆藏书画,他对明代纳西族诗人木公、木增的诗和书法大加赞赏。对纳西族画家周霖的画和书法看得特别仔细,有时在一幅画前会沉思良久。最后一天下午,他走出图书馆在潭边漫步,远眺玉龙雪山,再看水中倒影时他声声称奇,并在龙神祠北边出水口捧起泉水慢慢品尝,然后走回图书馆大门口停下,对我说:“你们丽江地灵人杰,文化深厚,今后还会出很多人才。现在我终于弄明白了,四十年代,我的老同学李霖灿先生为什么来到丽江就不走了,他住了4年多,从此一辈子写、画玉龙山,一生研究东巴文化,把丽江当做他的第二故乡。”吴先生还说,上世纪40年代,我在法国留学就听说过丽江,这次来丽江,深深感受到了纳西人民的热情好客,金沙江、玉龙雪山、黑龙潭、大研古城很美!纳西文化独树一帜!今后来丽江来黑龙潭的国内外客人会很多很多!

    吴先生的话,后来都在丽江应验了,黑龙潭可以作证。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