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2月23日 星期日
第06版:花潮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春来茶山绿油油


    沧江鱼

    立春刚过,母亲便迫不及待地拾掇起她的竹篮子,破洞的地方用竹篾补了又补,磨损的背索用麻绳加固了又加固。服侍了大半辈子茶叶的母亲,总是能从徐徐而来的春风里捕捉茶树的蠢动,不用去转山,母亲掐指就把茶芽拔节的脉动拿捏得精准无误。

    这场意外的疫情虽然彻底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却阻止不了茶叶蓬勃舒展的姿势,春风一吹,满山遍野的娇嫩绿叶依然如期绽放。因为儿子从外地读书回家不得不居家“宅”守了近一个月的大伯,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附和着新茶的清香,弹起小三弦敞开了闷干枯的嗓子:“三月茶树青又青,春茶飘香满山岭。阿哥阿妹勤劳苦,歌声唱得蜜样甜。”

    坚守支柱产业地位的茶叶,千年来,一直用自己柔嫩的身影丰盈家乡凤庆四十多万群众的餐桌、口袋、出行,更把“世界滇红之乡”的名片洒向全国各地飞落四大洋七大洲。摘一片叶,静候一盏茶,醇浓的茶香里,日子丰满且诗意盎然。家乡的山水,想想都美;家乡的茶叶,闻闻就醉。在春风的抚慰下,在春雨的催促里,仿佛一夜间,满山满坡竞相醒来。高大粗壮的古茶树,昂然耸立,翘首苍穹;低矮的有机生态茶,整齐划一,排兵布阵于山丘岭壑。绿油油的苍翠中,密密麻麻地展开鹅黄色新芽,娇嫩饱满如初生婴儿的手掌,让人顿生怜惜和不舍。自小就跟在母亲身后,从采茶开始学习“采摘”人生的我,层层密实的疫情防控线,防守不住心底的渴望,思想早已穿街过巷,扑向满坡的葱绿,攀上饱胀的枝叶。摘一片嫩叶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待鲜腥苦涩,再喝一口凉水,顿时甘甜生津满口蜜香,那鲜爽清和滋味,久久不散,入脑入心,催筋舒脉。

    家乡凤庆,澜沧江横穿而过,境内山高峰峦连绵,三十多万亩茶园几乎遍布县域所有宜茶山箐。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茶叶如鱼得水,恣意生长。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惠,茶叶也无条件地回馈村民。早在商周时期,茶叶就陆续进入凤庆先民濮人的药引、茶盅甚至餐桌。随着先民与外界的交流的大门逐步打开,凤庆茶叶凭仗着自身独特的芬芳,支撑起滇西南片区马帮来往最主要的“出口外贸”物资,东入中原南下缅泰西出印度北上川藏。曾几时,山林鸟道,马帮铃声清脆,商贾往来密集。三八年的枪林弹雨中,中茶公司茶叶专家冯绍裘肩负开辟新茶叶产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的使命,艰难躲过敌人的明岗暗哨悄然来到凤庆。冯绍裘不仅带来实业救国的民族责任,更送来崭新的红茶制作技艺。潜伏在山野沟箐的茶叶,仿佛接到出山的命令,纷纷挺身“浴火重生”,以“滇红茶”的注册号成为保家卫国的“民族英雄”。直至今日,“凤庆滇红茶”依然是茶界永不退幕的“网红”。

    隐身在凤庆县小湾镇茶王村的三千二百年茶王,默默地不离职守,满含希望地看望着子孙经风沐雨,铭记着日月风尘的轮回沧桑。县内大寺乡平河村千年古茶树,早已被望眼欲穿的茶商用在树身四围搭建竹架子的方式提前预定,只待饥肠辘辘的杯壶发出“明清早春”的邀请,便“烹泉悬壶”。从山间急急起航,在采茶姑娘的五指间翩翩起舞,在萎凋中默默酝酿,在揉捻中步步沉淀,在发酵中缓缓涅槃。一缕香醇走过日月,一片叶子煨出乡村振兴的味道。

    大自然真是个奇妙的魔幻师,这么简单的一片叶子也变身出五彩斑斓的身影。跟随着滇红集团的吴总,我们走进位于凤庆县城城郊的滇红集团茶科院,惊叹于茶树品种的多样和茶叶品质的缤纷。大叶种、清水九号、凤庆十号、蚂蚁茶、勐海南糯山种、勐库种、铁观音、大红袍……印度、斯里兰卡、格鲁吉亚……枝叶肥壮的、纤细的、宽大的……一千五百多份全球茶叶种质资源库,看得我们眼花缭乱。吴总骄傲地告诉我们,别看这个茶科院占地面积不大,却是目前全国最齐全的茶叶种质资源库,几乎囊括了所有茶树品种。还有,一度轰动茶界的“经典58”“金芽”“中国红”都是在这里孕育,再走进每一个茶人的杯中。

    是风总会消散,是雨总会停息,疫情挡不住春天,漫山茶园依然绿油油。吴总坚定地说:明清春尖,仍然是一壶最清醇的好茶。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