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2月29日 星期六
第06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2月29日 星期六
阅读笔记
一部以瘟疫为背景的世界名著
——托马斯·曼《死于威尼斯》评介


    陈子弘

    新冠肺炎疫情让大家实际上都已经过起了一个月左右在家隔离的生活,读小说就成了在这相对漫长的隔离时光里一个消解焦虑和恐慌的一种选择。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语境下,大家谈论得比较多的是中国作家的《霍乱之乱》与《花冠病毒》,以及外国作家的《鼠疫》《十日谈》以及《霍乱时期的爱情》。不过我却重新拿起了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著名作家托马斯·曼1912年发表的以瘟疫笼罩威尼斯为背景的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把同名电影也看了一遍。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托马斯·曼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欧洲文学中最优秀的中篇小说。

    《死于威尼斯》的故事发生在瘟疫肆虐的威尼斯——一位因长年刻苦严谨写作生涯而感到倦怠的德国作家古斯塔夫·冯·奥森巴赫前往威尼斯度假。威尼斯美景唤醒了他感性的内心,他邂逅并恋上了一个波兰少年达秋,他被激情所左右,几乎忘我。因为某种机缘作家滞留威尼斯,而此时威尼斯开始流行霍乱,政府则封锁了消息。作家迷恋少年,长时间地追逐使他精疲力尽,同时由于吃了过于成熟的草莓,染上霍乱,最后死于当地荒凉的海滩上。在整个爱恋、追逐直到死亡的过程中,达秋并不知道他的感情,仅仅与他无意中对视过一下,并无交集。小说最后写少年站在海边,做了个朝天的“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彷佛是死亡的另一种延续……

    卢基诺·维斯康蒂1971年拍摄的同名电影《死于威尼斯》也非常流行,其电影叙述与小说构成了互文关系。有评论家指责维斯康蒂歪曲了托马斯·曼笔下的人物、情节和背景,从而改变了他的故事的本质,比如评论家B·M·凯恩就认为维斯康蒂的电影向观众提供了“一个令人陶醉的视觉和听觉盛宴,但对小说原作的深度和微妙之处却是歪曲的”,影片虽然对细节的关注、其精美的图像以及“完美的精确度”构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效果,但它们并没有传达出小说要表达的心理或神话层面的东西。凯恩批评维斯康蒂的主要缺点是他对威尼斯的刻画,因为他未能捕捉到小说展现的瘟疫背景下阴险的气氛、怀旧的过往以及布尔乔亚世界,相反,维斯康蒂弄出来的是一个“漫长的感情奇想式的情绪,这是一个闷热和邪恶的唯美主义笼罩着的曼的威尼斯图景”。

    关于《死于威尼斯》这部小说,100年来,众多的研究者从历史、文化、哲学到心理学和文学风格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都同托马斯·曼的小说文本紧密相连。他们将《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比较,考证了托马斯·曼的一次威尼斯之旅,以及他的一些信件和工作笔记。他们还探讨了小说中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学因素,以及对文学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探讨了小说对时代背景的处理,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腓特烈大帝的事业,以及普鲁士主义、新教和现代主义,通过它分辨出现代德国、法国以及古希腊的文学影响。

    研究者们以托马斯·曼描述的事件为基础,研究了酒神与酒神精神、知识与托马斯·曼的“重生的天真”观念、唯美主义与颓废、狂妄与同性恋、性梦想与对文明的不满,并赋予它们更深刻的含义。在对托马斯·曼的叙事手法上重点研究了他对动词和名词的选择,他对各种元素的重复,他的象征和形象,以及他经常讽刺的观点。理解这些叙事特征对理解托马斯·曼的故事至关重要,并且有助于读者了解其高超写作技艺,以及为什么这些技艺符合语言和文学艺术作品的要求。

    著名的《死于威尼斯》研究专家埃利斯·舒克曼2003年出版的《托马斯·曼的〈死于威尼斯〉——小说及其批评》一书将该小说在评论以及大众接受上划分为五个时间段,指出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轮廓。1913-1914年的最初反应是几场文学争论和对奥森巴赫及其作者托马斯·曼本人的攻击,这些评论使该小说成为了争议的对象。这部中篇小说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而且在批评上也获得了成功。从1915年到1955年,它越来越多地被大众接受,这已经反映在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的解释中了,但学者们却对它的象征意义更感兴趣。从1956年至1975年托马斯̣·曼去世后的20年里,学界对《死于威尼斯》的回顾,部分是由于查阅了托马斯·曼的原始档案和书信,当然维斯康蒂的电影和布里顿的歌剧也再次炒热了这部小说。1976年至1995年学界重新关注《死于威尼斯》,原因在于《托马斯·曼日记》的出版。在1996年至2001年期间观察到的《死于威尼斯》研究趋势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应用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概念的文化敏感研究的兴起。

    《死于威尼斯》可以说是托马斯·曼对理性与欲望思考的结果。这部以瘟疫为背景的小说告诉我们:当一个艺术家在面对美的事物时,如果无法抵御本能欲望的诱惑,必将走向覆灭。托马斯·曼在1950年7月11日的日记中针对《死于威尼斯》时说:“事实上,三天后我再也看不到那个男孩了,我会忘记他的容貌。但这不是我的内心体验,而他却会并入那个文学史不会提及的画廊。”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