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迅 蔡侯友 本期关注 春暖花开好风光,不误农时春耕忙。昭通市昭阳区西魁梁子、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5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里,拉线、打塘、下种、起垄,马铃薯种植掀热潮;昭鲁坝区60多万亩苹果基地里花蕾绽放,果农们忙着修枝、浇水、施肥;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3万亩高标准苹果产业示范基地,工人们正在栽桩拉线、矮砧密植幼树,基地建设有序推进;大关、盐津、永善、彝良、威信、镇雄、水富、绥江北部8县市区420多万亩竹基地里,竹农们清除老竹林杂质,新植竹苗……连日来,昭通市紧紧抓住群众稳定增收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和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抓重点补短板、调结构兴产业、抗疫春耕两不误,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基础。 打造高标准特色产业基地 疫情防控不松懈,春耕生产不停歇。走进昭通市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大小车辆忙着运送种薯、化肥等春耕物资,不远处的山坡上农耕机正在松土翻地,村民们正抢抓节令忙着播种,市县两级农业科技专家也深入基地全程指导,处处是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 “大家注意了,大行距75厘米、小行距40厘米、塘距30厘米,一亩地控制在3300塘至3500塘。我们用的是可降解有机膜,膜上覆土不用开孔,保温保湿效果会更好。”在昭通马铃薯基地永善县茂林镇永安村片区种植现场,农技专家手把手指导,村民们正画线开沟、播种施肥、膜上覆土,每个环节都做得认真细致。 “种了几十年洋芋,全凭传统经验,真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感谢各位专家全程提供的技术指导。”茂林镇永安村片区马铃薯基地负责人周传松说,“我们严格按照马铃薯基地栽培技术要求,对基地实行网格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在种薯切块、种植规格、密度、施肥、培土起垄、降解膜覆盖等方面做到标准化、规范化。” 昭通是我省重要的马铃薯主产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万亩左右,从江边河谷到半山区均有种植。长期以来,昭通马铃薯产业面临低产低效、良种良法欠缺、晚育病防治难、产业扶贫带动性不强等问题,“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是以往马铃薯产业的现实写照。 为补齐马铃薯产业短板,昭通市按照“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定位,以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为抓手,在昭阳靖安至永善茂林片区最适宜区域集中连片高标准建设5万亩马铃薯示范基地,着力打造高标准绿色产业基地、科技兴农产业扶贫的示范、展示和宣传昭通马铃薯品牌特色的窗口,示范带动全市马铃薯产业实现产量与品质、规模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待到秋收时,5万亩马铃薯基地核心示范区可实现平均单产2.5吨以上,总产量7.5万吨以上,实现综合产值2.1亿元。基地年可提供6000个就业岗位,实现参与基地建设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7000元以上,将成为昭通脱贫攻坚战中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示范和样本。 提高组织化和规模化水平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走进昭阳区洒渔、永丰、旧圃、苏家院等苹果种植乡镇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修枝整形、松土施肥、布管浇水的忙碌身影。 “我家种了6亩苹果,果树修枝已经做完了,现在气温回升较快,要在苹果开花以前把水浇足浇透,有利于花芽和新枝生长。”在“苹果之乡”洒渔镇弓河村苹果园里,果农周鑫正用小型农机抽水灌溉。他说,今年受疫情影响,果树冬季剪枝比往年推迟了,多亏镇村干部引入“电剪”代替手工剪枝,修剪树枝省时又省力,效率也提高了40%。 “目前,洒渔镇11万亩苹果园冬季剪枝已全部完成,松土施肥、果园浇水、农资供应等春耕工作有序进行。”洒渔镇农科站负责人介绍,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镇村干部除了动员果农采用“电剪”加快果树修枝外,还组织果农在加强个人防护、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发扬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守望相助共同抓好果园春耕管理。 在昭通超越苹果产业示范园守望乡扩建项目区,挖掘机、拖拉机等工程机械繁忙作业,来自周边村社的工人们正有序开展土地整理、松土深翻、铺设管网、修建蓄水池等准备工作。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炳伟介绍:“根据产业规划,我们在现有3万亩高标准示范园的基础上,今年还要扩建高标准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3万亩,通过现代科技支撑和8项矮砧密植核心技术,新植树苗可实现一年开花、二年挂果、三年丰产,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 为消除疫情对果园建设用工带来的影响,昭通超越公司制定了严密的疫情防控措施和复工复产方案,主动与周边村社区对接用工事项,已招聘了200余名本地劳动力到果园务工。目前,果园扩建项目已完成土地流转1万亩,土地整理、松土深翻、土地起垄等工作接近尾声、机耕路、蓄水池、水肥设施、供电管网等配套设施建设正有序推进中。 苹果产业是昭通最具特色的高原特色产业。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目标,昭阳区按照“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理念,坚持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要求,全力推动苹果产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绿色化、品牌化建设。 除了推动新建果园全面复工复产外,昭阳区还以创建“一县一业”苹果产业示范县为契机,采取政府统一提供优质苗木、合作社参与的模式,打出苹果产业“扩面、提质、增效”组合拳,组建了15支专业队伍、160多名农业科技辅导员走进田间地头,指导果农抢抓春耕节令对10万亩低产果园实施提质增效改造。 探索绿色生态发展路子 春雨过后,薄雾升腾,大山深处种竹忙。 走进镇雄县以古镇比道角、以古村、老官房、岩洞脚等地,村民们三五人一组,扛起锄头、背上竹苗,走进大山种植方竹,从竹苗的供应移栽,到打塘施肥、覆膜盖土,每个环节都有县乡农技人员提供技术指导。 “种竹子比种玉米强,竹子进入采笋丰产期,亩产值是玉米的4倍。”以古镇党委书记李超介绍,以古镇辖区山高坡陡,土层较薄、气候湿润,加之山坡植被稀少,每逢雨季水土流失严重。“我们要抓住春季种竹的大好时节,结合退耕还林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竹产业,既带动山区群众增加收入,又让脆弱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 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古镇党委动员群众出地入股,以村为单位成立“劳动力施工队”实行有偿栽种。竹苗种下后由村集体经济公司规范化管护,5年后方竹采笋投产,入股群众分红70%、合作社获利20%、村集体经济公司占比10%。今年,以古镇在原有7000亩方竹的基础上,将新栽种方竹2.3万亩。 放线、撒灰、挖坑、运送竹苗、小苗移栽……在盐津县庙坝镇流场村、茨竹村等地的方竹种植现场,村民们以小班组作业方式,抢抓春耕节令。“我家以前种了10多亩方竹,采笋年可收入3万多元。现在种竹子政府发补贴,我们种竹子的积极性更高了,今年我家还要再栽种20亩。”村民周主刚高兴地说。 为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盐津县把竹产业作为助农增收的三大富民产业重点打造。连日来,该县以高度组织化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深入实施6个5000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竹产业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新建标准化笋用竹产业基地53万亩,提质增效改造低效竹林21.5万亩,发展壮大竹产业助农增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昭通地处长江上游,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生态环境敏感脆弱。为实现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发展,昭通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在昭通北部8县市山区高标准打造笋用竹产业基地。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全面精准相结合,以高度组织化和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陡坡地、边坡地退耕还林应退尽退,栽种竹子应种尽种,积极探索“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绿色发展的路子。 根据发展规划,今年底全市将新建标准化竹产业基地100万亩,实现种植规模360万亩,完成低效竹林改造100万亩,稳产高产竹林面积可达177.8万亩以上,力争到2022年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达百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