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人民日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有一名“90后”女医生,为了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没有公共交通支持的情况下,骑了4天3夜自行车,行程300多公里,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雨兼程,最终返岗参战。多么英勇无畏、义无反顾的白衣战士,凭着心中的责任和使命,让青春绽放迎难而上、奋勇担当的夺目风采。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战疫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激励了无数人。真理在事实面前不言自明,歪理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讲故事是让人易于接受的一种传播方式和方法。千百年来那些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思想观点、价值信仰和伦理道德,往往就是通过一个个故事传播开来并留存下来的。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加大新闻舆论工作力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讲中国故事、善于讲中国抗疫故事。会讲故事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进行更加深入而生动的解读,可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有效性。多到抗疫一线发现好故事,让故事来说话,才能为疫情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防止因疫返贫致贫 《光明日报》:重点关注“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群体,要结合“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充分发挥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全覆盖的优势,做好贫困户的排查和预警,根据实际情况提前做好预案。重点关注家里有确诊人员的农户,及时给予救助帮扶。其救治过程中的支出,可临时性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统一按医保支付,确保患者在得到良好救治的同时,不因救治费用支出数额大而致贫。做好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的监测和排查,快速协助其解决因疫情导致的外出务工难、产品销售难等问题,巩固前期脱贫成果。深入分析研判疫情影响脱贫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防止返贫致贫的关键环节和重点人员,开展疫中疫后的救助工作。如对贫困群众自主创业的小微农业,根据项目受损情况,通过疫情倾斜性扶持基金进行补贴资助。关注特殊群体,做好对符合低保、特困人员的临时救助,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的兜底工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户因人研究措施,及时帮扶,精准施策,确保后续工作的稳定性。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