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
第08版:幸福玉溪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03月26日 星期四
通海县找准优势发力——
县域经济发展蹚新路

    本报记者  党晓培  贾云巍

    热点

    县域经济如何稳定、发展、壮大?通海县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创造出独有的“通海模式”,并因此获评了“2018年云南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通海模式”不同于率先以工业推动发展、以开发资源促进发展,或者以大城市为依托带动发展的振兴之路,而是探索出一条“以农为骨、以工为肌、以商为魂”的发展道路。这正是“通海模式”的魅力所在——对做好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文章,壮大县域经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和典型意义。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7%;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41.08亿元,比上年增长7.6%;2019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6.77亿元,比上年增长8.9%。从2016年起,通海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和先进县行列,先后被确定为“云南省重点工业强县”“云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示范县”。

    一项项荣誉、一串串数据反映着通海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佳绩,呈现出通海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农为骨

    县域经济的固本强基之道

    “以农为骨”是通海县域经济的固本强基之道。

    读懂通海,先要“吃透”通海的农业,尤其是通海的菜。

    3月18日,记者在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看到,平整连片的菜地一望无际,笔直的水泥路延伸至田间地头,四通八达的节水灌溉设施纵横交错。茁壮成长的白菜、芹菜、大蒜、花菜等蔬菜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田园画卷。在不同的地块,不同的区域,菜农们有的平整土地,有的掏沟培土,有的播种施肥,有的在采收成品菜,四季的轮转在这里同时呈现。

    曾经,烟草产业是通海县的重要产业,如今通海县成为我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转型发展的背后是一场因人多地少而进行的转变。通海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发运介绍:“2019年,通海蔬菜种植面积达27.41万亩,产量86.38万吨,农业总产值31.07亿元,同比增长6.1%。”

    “大树社区是一个有4000多人口的村子,村民人均耕地虽然只有半亩,却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社区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赵思旺介绍,大树社区每年种菜四茬,长年的精耕细作“逼”着村民们成为职业菜农。

    村民张付全家有5.8亩菜地,主要栽种芹菜、白菜和莴笋,他介绍:“我们家这块菜地每年要种四茬菜,从上一轮蔬菜采收完到栽种下一轮菜苗,间隔时间越短越好,不能让菜地闲着。我正在栽种的这块地,3天前刚采收完上一轮。”

    张付全盘算着,芹菜生长周期两个多月,虽然现在价格低,但预计两个月后价格比现在好。张付全说:“我决定把刚空出来的地全部栽上芹菜,现在栽种的是菜苗,到了6月可就是真金白银哦。”

    20年来,通海县不但确定好转型发展的“蔬菜”路子,而且还走出了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蔬菜产业“软规模化”路子。这条“软规模化”路子把千万个像张付全这样的农户组织起来,依靠科技推广应用、社会化服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实现,与传统通过土地流转后,一个种植大户就能种几百亩、几千亩地的“硬规模化”并不相同。这条“软规模化”路子也让通海蔬菜走出了“颜值”和“气质”。

    以工为肌

    县域经济的强身健体之策

    2018年,通海县作为云南唯一入选国家科技部首批52个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以项目为支撑,以创新为驱动,“以工为肌”,这就是通海县域经济强身健体之策。

    通海县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传统手工业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明朝。

    近年来,通海县委、县政府把“大抓工业、抓大工业”作为强健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之策,开创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站在通海五金产业园区的山顶,俯看整个园区,整个山谷里是整整齐齐布满的厂房。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野岭。

    2010年入园企业数仅41家,工业总产值仅5.04亿元、开发面积仅0.85平方公里。2019年,通海县五金产业园区占全县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20%,提升至近60%,且后发优势日愈显现。同时,云南穆光工贸有限公司、通海县纳家营鸿图轧钢有限公司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为新一轮发展留足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今年,入园企业预计突破100户,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开发面积将达到5.2平方公里。10年间,通海五金工业园区经历了跳跃式发展,产值增长近20倍。

    这是一片因项目而生,因项目而盛的土地。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站在云南福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巨型发酵罐下,总经理詹武介绍说:“福慧科技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总投资1.8亿元,运用中温高浓度厌氧发酵技术,采用专业化设施和成套设备,形成日处理通海县及周边区域养殖废弃物680吨的能力,预计年产值0.6亿元。”该项目以蔬菜废弃物和养殖粪污为原料,通过厌氧消化,生成沼气,再对沼气进行脱硫和提纯,生产出高纯度的天然气。

    “通海县作为全省最大的蔬菜生产、加工、集散、销售基地,每日产出废弃菜叶1500吨至3000吨,每年产出畜禽粪污60余万吨。”通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溥发高介绍:“规模化生物天然气项目一方面解决蔬菜和畜牧业废弃物回收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获得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以及农业所需的有机肥料,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也有利于通海蔬菜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商为魂

    县域经济的鲜眉亮眼之法

    “以商为魂”,让经济更加灵活,更加生动,这就是通海县域经济的鲜眉亮眼之法。

    作为云南知名蔬菜集散地的通海县被称为大山深处的蔬菜“国际港”。经过20年的摸索,从“内向”发展逐步变为“外向”发展,让通海的生意从田间地头做到了全球。

    “我每天起码要成交十几个蔬菜订单,成交额平均三四百万元人民币。”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卫说,公司生产的通海萝卜条已经卖到了韩国、日本等国家。其中,出口数量占日本每年从中国进口萝卜条总量的30%、韩国市场的70%、台湾地区市场90%的份额。

    然而在20多年前,在地里耕作的杨卫想不到,自己公司生产的脱水萝卜条居然在海外备受青睐。目前,该公司主营业务鲜蔬出口也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迪拜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明星企业”。

    作为全省一流的蔬菜集散地金山蔬菜批发市场,自2010年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定点批发市场信息重点采集点后,金山市场成为西南叶、茎类菜价晴雨表,每天进入市场交易的蔬菜车辆达1500余辆、人员2400余人,市场交易的蔬菜远销韩国、俄罗斯、越南、老挝、泰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并且我国西北、沿海等地区也成为长期稳定的销售市场。

    每天途经通海的车辆达35000多辆,货物吞吐量更是达到了5000多吨。车流、物流、人流带来更多的资金流,给通海县域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019年12月27日成立的通海国际商会,成为全县100多户外贸企业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开拓国外市场和加快通海发展的桥梁纽带和重要平台,对于有效整合外经贸行业资源,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加强内外交流与合作,提升外经贸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9年,全县批发业完成109.42亿元,零售业完成42.29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达42.68亿元,全县80户外贸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5.3亿美元,电商交易额达2.3亿元。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