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见闻 今年过完春节,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德英夫妇决定不再出去打工,专心留在老家华宁县宁州街道舍木多村委会小竹沟村民小组养殖肉牛。 “去年村里免费补助了一头小牛,自家又掏钱买了一头。”张德英正在刚刚改造好的牛棚前喂牛,丈夫一大早去盘溪镇选购牛苗了,计划新建一个牛圈,在目前的基础上再添10多头牛。“听扶贫工作队员宣传过,养一头牛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比去外面打工划算,不用背井离乡,还方便照管田地和孩子。”她信心满满地说。 距离华宁县城20公里的舍木多村平均海拔2200米,人均耕地2.33亩,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由于山高气温低、交通不便、广种薄收,经济发展动力不足。2019年,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0户100人。 如何拓展群众的增收渠道?结合高山地区人均土地资源多,有一定养牛经验的实际情况,村里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在巩固烤烟生产、加大蔬菜产业扶持力度的基础上,2019年争取到了肉牛养殖项目。“我们把肉牛养殖作为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抓手,向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了41头牛,鼓励群众将一部分土地用来种植草料饲养肉牛。”舍木多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纳佼说。 2019年12月28日,舍木多村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大户代表到弥勒市朋普镇养牛协会考察学习,让村民们详细了解肉牛养殖市场行情,掌握养殖知识技术。“村里还不定期邀请县农业农村局的养殖专家开展农村养牛实用技术培训,村民参与热情非常高,每期培训班都座无虚席。”村党总支书记陆建林介绍,通过养殖大户分享交流养殖经验、教师授课、现场问答等形式,帮助群众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 养殖户荣正林家目前牛存栏18头。这几年,荣正林每年卖出八九头牛,收入12万元。“村里发展养牛已有一定规模效应,我打算扩建牛圈,再买10多头牛。”荣正林说。 目前,舍木多村肉牛养殖已发展到500余头。通过大户带动引领、全村抱团发展,既促进了肉牛产业的发展,也有力推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马兰 杨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