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千山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思想文化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基于对云南文艺发展的关注,充分凸显文艺评论在文艺创作中的旗帜和引领作用,在云南省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云南日报文化生活部于2014年10月31日在《云南日报》“读书”版开辟了“文艺新观”文艺评论专栏,同时举办了征文活动。栏目开办以来,1000多篇稿件像雪片般飞来,让人感觉到文艺评论的一种新气象和较高的关注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征文活动圆满结束后,评委评出了16篇获奖文艺评论作品,予以表彰。 文艺创作与评论从来都是文学艺术工作中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正确和有效的文艺评论,能够对文艺现象、文艺作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同时为文艺创作者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引领文艺评论的正确方向。 专栏开办以后,“读书”版一方面从来稿中精心编选,刊登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优秀评论作品,另一方面精心策划选题,多方约稿,主动向云南省内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一流社科与民族学专家与学者、文艺评论家、作家组织高质量的稿件,从历史、哲学、文艺的层面,做好文艺理论与批评工作,同时总结和梳理云南文艺发展繁荣的经验和成果,推荐了一批文艺作品、文艺家和文艺新人。几年来,“文艺新观”栏目中既刊登了《文艺工作者要有“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从事有价值的写作》《中华国学文艺源泉》《民族元素是云南文艺创作基石》《发掘优秀滇域文化精神》等颇具理论高度的评论,也发表了《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寻觅与呼喊》《从“狼图腾”呼唤“龙图腾”》《守护文艺的民族性》《中学生为啥追捧穿越悬疑?》《让“全民阅读”成为新常态》等尖锐地提出问题,探寻文艺发展路径的文章。为了拓展文艺批评的领域,栏目还推出了《我与抗战文学》《为关肃霜设计京剧唱腔》《红军故事是最好的中国故事》《在寻访、研究和书写中与史同行》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新批评”。此外,由于新时代“阅读”的方式已经日新月异,栏目还把对电影、电视、广播、戏曲、曲艺、书法、绘画及新媒体平台等等纳入视野,登出了《比山更高的是人格》《声声动情唱云南》《播撒阳光》等文艺评论,及时反映了文艺评论界对多种艺术形式文艺作品的关注和声音。 “文艺新观”栏目通过文艺评论的形式,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以新观点、新方法和新表述方式,充分呈现了文艺评论“风向标”的作用和风采。栏目视野较为宽阔,尤其着重于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话题,系统总结、评价和分析了近年来云南文艺成功的做法、经验,推荐云南文艺重要作品和文艺家及作者,以近年来的云南文艺现象、文艺热点、文艺作品、文艺人才为主要题材,进行分析、评论和概括,还不时推介独具特色的云南民族特色文化,体现了文艺批评的现实性、前瞻性和引领性。“千言诺诺,不如一言之谔谔”,“文艺新观”为云南文艺发展找差距,看不足,并针对性提出有益的观点,并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路径、意见及建议,这对云南文艺未来的发展繁荣,提振信心,是有所帮助和启示的。 “文艺新观”栏目举办以来,已经成为颇受文艺界和读者关注和好评的品牌栏目。我们希望,栏目能够继续坚持下去,征文能够继续举办,让更多的文艺评论家走上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以生花妙笔奉献精神财富和思想结晶,从理论高度、思想厚度上,进一步引导和增强文艺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云南文艺的热情和信心,进一步促进云南文艺的繁荣和文艺评论的开展,用实实在在的“文艺新观”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氛围,鼓舞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投身于云南文化强省建设的行列,为促进云南文艺发展繁荣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