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峨山彝族自治县塔甸镇黑糯玉米收获季节。走进塔甸镇海味村的黑糯玉米种植地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朱万华正在采收自家的第一茬黑糯玉米。 “我家种了四亩,现在掰了两亩,一亩收入三四千元,比原来种的品种效益更高了。”朱万华算起了经济账。 朱万华所在的海味村有种植玉米的传统,由于受品种、市场、销售渠道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户经济效益时好时坏。为调整产业结构,塔甸党委政府经过走访调研,决定从选择适合当地人种植习惯的农作物入手,引进黑糯玉米品种进行种植。 “黑糯玉米种植技术难度不大,既符合当地群众以往的种植习惯,又无需更换种植农机,大大节约了种植成本。”塔甸镇党委书记魏勤发说。 为了让村民放心种植黑糯玉米,去年7月,塔甸镇引进了一家鲜食玉米加工企业。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农贸市场关闭,餐饮业受到影响,市场对新鲜玉米需求量大幅减少,但这家玉米加工厂给种植户吃了定心丸。“我们种出来后,企业直接收购,我们就不用为销售发愁了。”朱万华说。 据了解,黑糯玉米口感糯香,价格比普通玉米高出一倍多,一年里种植春夏两季,是高产、稳产的优质新品种。去年塔甸从上海农科院引进种植后,加工厂以每公斤3元收购。 “我们企业通过发展黑糯玉米种植带动农户增收的同时,吸纳当地群众就近务工增加收入。”玉溪祖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奉鑫说。 记者走进玉米加工厂看到,建档立卡贫困户施绍林和40多名当地村民正在忙碌着。“我一边在加工厂上班,一边还可以管理我家种植的黑玉米。”施绍林说,他看到村里试种黑糯玉米成功后,自己也跟着种了一亩。 如今,在镇村的协调帮助下,玉米加工厂的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千余亩玉米不仅实现科学种植,还实现错峰上市。通过标准化加工,具有彝韵包装的鲜食黑糯玉米变身中高档特色农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昆明等地。 “我们引进黑糯玉米新品种,打通了生产、加工、销售环节,打造鲜食糯玉米全产业链条,让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在绿色种植中实现互利共赢。”魏勤发表示。 本报记者 党晓培 通讯员 陈卓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