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峨山彝族自治县双江街道富泉村委会万和村,灰瓦白墙的特色民居整齐排列、健身器材摆放整齐、特色农家民宿正在建设、干净宽敞的水泥路面通到各家各户门口。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万和村民小组以党建为引领,围绕“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思路,通过对老村进行拆除重建,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营造同心同德推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昔日“灰头土脸”的小彝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万和村距峨山县城10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全村耕地面积170亩,农户43户181人。 记者在67岁的村民施贵祥家中看到,占地100多平方米的两层半砖房宽敞明亮,车库、卫生间等设施齐全,房前屋后是花园。施贵祥说:“现在的房子比老房子好住多了。之前土木结构的老房子,二楼放粮食,牲畜在家中,房前屋后道路窄,车子进不了村。” “为了让群众住上好房子实现安居梦、过上好日子走上小康路,2015年,万和村民小组党支部抓住被列为玉溪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项目中的示范村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整合各类资金1552.62万元,加上群众自筹和贷款1202.9万元,历时3年完成整组拆除重建工程。”富泉村监委会主任董靖波介绍。 在拆除重建过程中,万和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以规划为依据,克服乡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投资77万元实施“两污分流”工程,建设出户化粪池、排污管、污水处理池,实施人畜分离工程,进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昔日的小彝村实现了村容村貌换新颜。 在乡村振兴中,万和村探寻出一条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治理的模式。 针对实际情况,邀请司法机关、执法部门,开展“以案说法”“巡回审判”“送法下乡”“入户宣传”等活动,采用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村民学法、懂法、用法。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培育了良好的社会治理法治基础。 为引导村民养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美德,万和村以树立健康的家庭价值观为突破口,开展“立家训家规、传家风家教”等主题活动,通过培训讲座、文艺演出等形式培树典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抵制陈规陋习、贬斥失德失范,用积极向上的行为和舆论力量推进家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是关键。”讲起成和村的变化,村小组党支部书记龚其贵说。2015年整村拆除重建时,全村50户村民半数以上家庭不愿意,整个工作进程受阻。龚其贵率先叫来挖掘机掀翻了自家老屋,群众才陆续拆除了老房屋。 万和村所在的彝人谷沿线是峨山县集生态茶文化观光、竹文化休闲度假、彝族文化赏析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线路,也是玉溪市打造“哀牢山―红河谷”多彩风情自驾车旅游线路的重点项目之一。为实现“家家能生产、户户能经营、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赚”的目标,万和村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旅游业,促进乡村振兴。 在稳定烤烟种植的基础上,万和村大力发展除虫菊、蔬菜、花卉种植和生猪养殖等传统产业。同时,以峨山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新零售平台和体系建设为契机,依托“峨山菜园”品牌,引导村民栽种绿色有机蔬菜,通过线上线下模式进行农产品交易,并注册了“万和”地名蔬菜商标,在发展高端农产品产业上迈出步伐。 万和村积极引导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参与彝人谷万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以浓郁的彝族文化为依托,以生态农业种植和养殖业为基础,深入挖掘彝族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以彝乡文化为核心的民俗旅游特色村。 本报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沈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