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06月26日 星期五
第04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2020年06月26日 星期五
苦口甘口
唤醒人们钝化了的自然情感
——《与虫在野》创作谈


    半夏

    电灯泡被人类广泛运用以前,隐秘又宁静的田园村落举目皆是:人类拓荒者的历史遗迹存于乡村建筑的墙上窗棂上瓦顶上,每个安详的早晨与傍晚,炊烟四起。太阳照耀着山冈时,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晃,叽叽虫鸣平添人世生机,雨幕落雪都是闲看的风景;太阳落下的暮归时分,耳畔传来人类深沉的低吟或者高歌,那是把时间拉长把空间无限打开的舒缓,那是梦一般的乡村圣歌。那时,有人生活着的乡村是真的灵魂家园,是人类站起劳作,坐下躺下便可依赖的精神原乡。

    2014年5月的一天,我偶然间用手机拍到雨后美人蕉叶片上的一只绿头苍蝇,细看,它竟然长得那么漂亮!从此我开始迷虫拍虫。这过程中,我决定写一本“与虫书”,而我的虫书绝不写成一本科学的专业论著,搞科普。我拿我人类的两只单眼与虫虫们的复眼对视,我发现,我与虫可以沟通。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观察摘要,也不是虫虫的歌颂史赞美诗,我只是想跟你——我的读者说,我们要跟自然界里的这些小东西玩好一点,它们的生存技艺非凡智慧令我肃然起敬。

    如今,智能机器人正在很多行当里代替人类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人类将被闲置一边。如是,人类将如何排遣正涌向我们的无穷无尽的虚无感?敏于行的人已真正地杞人忧天起来,开始为未来焦虑。智者说唯一的方向是空出来的时间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要用来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比如进行文学的艺术的自我修为,除此,需要多跟自然相处,且要好好相处,在自然中自在地活着。

    我大学读的是生物学植物专业,毕业即放弃。后来在平面纸媒工作,业余文学写作。如今自认感觉力在钝化,心智不再活跃,文学世界变得苍白、单调。文学评论家呼吁,作家要从闭门造车的密室写作走向旷野在场的写作,作家灵魂眼界要开放,要重新面对现实发言。有评论家说:一个作家,在一己之私以外,还要看到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值得关注。旷野是指在自我的尺度之外承认这个世界上还有天空和大地,人不仅在闺房、密室里生活,他还在地上行走,还要接受天道人心的规约和审问。

    而我认为这里说的天道人心规约也还不够,人不应只局限于人类的世界,人还应多多关照到这个星球上的其它物种。人类一直沾沾自喜于每一次对付自然的胜利,却一直回避漠视自然对我们的报复。有一种道德是自然之大道,老子《道德经》示我们要“道法自然”!

    现在,人类开始担心自己创造的人工智能终将把自己毁灭,看看电影《银翼杀手2049》吧,人类描绘的未来故事,并非只是虚构,电影里的人类被起义的生物人一再干掉。杀虫剂灭了虫子,杀虫剂也在灭人,食品安全问题光提有何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只是正面的么?是否忽略了其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地球温度上升,气候恶劣成没有理性的“疯子”,生物物种多样性的生态一派凋零相,地球上人类的独断专行正自食其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在现代化生活的高速流变里拧巴起来。

    我的另一本书《看花是种世界观》采访了中国当下最有影响力的博物学家、北大教授刘华杰先生,他竭力倡导博物学文化,提醒人们反省现代性逻辑,欣赏自然之美,追求天人系统可持续共生,接续传统,从“无用而美好”出发,着眼生态文明,重塑人类质朴心灵。

    步前辈博物学家的后尘,我写我的在野阅微,我要把个人对自然界瓜葛不断的深情与引得我兴趣盎然的世界冶为一炉。

    只要是假日,我都身心在野。在野,就是在田野、乡野、山野、旷野、荒野,在野是一种姿态,外逸,逃出框定。这种姿态可以让我一下子就弃了纠结着的小我,没入自然中,与自然融为一体,看花时变花,看虫时为虫,像是天地小了,心胸倒开阔大气起来,所有烦忧被山风吹走。

    《与虫在野》由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8月发行,出版以来获第二届中国“十大自然好书奖·自然生活奖”和第四届《十月》杂志评出的“琦君散文奖·特别奖”,入新浪2019年度好书榜,入封面新闻2019年度全国十大非虚构作品榜,入全国机关企业2010-2019十年科普书单50种书目、“华文好书”“全民阅读·春风榜十大科幻博物好书”“云南十大好书奖”等等奖项和推荐榜单。并受到国内众多媒体的关注。

    《与虫在野》是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有具体时间地点的生态观察笔记,我不是昆虫分类专家也非生态摄影师,我一直用一个手机近距离地拍虫子,我就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人们:你只要拿起一个小小手机,你就可看到美丽新世界。虫子存于地球亿万年,它们的生命有尊严。可喜,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会拟于今年在云南召开,生物多样性意味着特有性、丰富性和脆弱性,云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存较好的一个区域,但情况并不乐观,六年前我在滇池湿地附近就能拍到两三百种虫子,现在常常仅能见到苍蝇、蚊子,我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才能拍到稍微独特一点的虫子。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平衡一再被打破,而外来生物入侵事件(比如紫茎泽兰、福寿螺的疯狂繁殖)屡屡发生造成物种的单一性恶果,这不仅仅是景观的破坏更是生态平衡的万劫不复。

    《与虫在野》的写作令我自觉自愿地做了中国博物文化复兴的践行者和观念传播者。走向田野山野荒野,用文学接驳自然情怀,我真正地觉察到人类与草木虫豸是命运共同体,人类要与野性的生命同呼吸共命运,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设美丽中国——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篇文章中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保护环境爱护生态是生态文明的初心!抱着这样的初心,受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邀请,去年12月23日我到云大附中给两个校区(现场+直播)约1000多名初一年级的师生作了一场《向自然学习 寄情自然保护自然》的讲座,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相信中国博物学复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生态坏了,自然便无序。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正袭卷全球,这是人类破坏自然产生的恶果之一,但疫情期间,大自然也得到了片刻的喘息和修复。所有的生命皆须敬畏。生命的周期节律如复调音乐,声部各自独立却又和谐统一,万物生,生生不已。和光同尘,自然自在。

    现代人感知自然的触觉已失灵钝化,那就需要唤醒。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