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渊 中国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有一位重要的作家,他就是云南武定籍作家谢人堡。 中国抗日战争沦陷区文学,在小说创作方面,华北出现了一批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主要收入“新进作家丛书”,共10种;北平新民印书馆出版的“华北文艺丛书”,共8种。丛书作者中,云南武定籍的谢人堡是当时较为活跃的“新进作家”和校园小说家,他的长篇小说《春满园》《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对男女知识青年矛盾、苦闷的心理作了深刻的刻画,视野逐渐跳出了“小我”,自觉担当起了社会观察和批判的职责。他的小说在当时颇有影响,其文学成就是值得充分注意和研究。 据徐廼翔、黄万华编著的《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介绍∶“谢人堡,原名谢仁甫(1915——?),云南武定人。1940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后致力于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葡萄园》和长篇小说《春满园》《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于1942年至1944年之间。”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张重岗在《原乡体验与钟理和的北平叙事》一文中对谢人堡有评论说∶“谢人堡乃是华北沦陷时期的一位校园小说家,当时较为活跃。谢人堡的故乡云南武定,山川灵秀,孕育着诗情画意。在北京辅仁大学读书期间,他追求进步,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开始积极向《晨报副刊》《麒麟》等杂志投稿,他的文笔流利生动,才华名震一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作者是位教授呢,已经成为了名满华北的新文学进步作家之一。” 关于谢人堡的作品及发表、出版情况,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以下一些情况——谢人堡入华北求学时,日寇铁蹄下的华北,竟沦为了“孤岛”。几年中,他经历了沦陷区的畸形繁荣,感受了抗日爱国志士们怎样用自己的正义行为表达不愿做奴隶中国人民的爱憎,也亲见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凶残地躏蹂中华大地。面对现实,他以积极健康的精神,开始发奋写作。1940年谢人堡从北京辅仁大学毕业后专心于小说创作,同时积极参与了《国民杂志》的编辑工作,结识并培养了大批进步的新文学作家,扩大了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 他的小说题材主要是取材家园故土,这些作品既充满对故土的怀念,也以诚实的笔端触及到“故园”人生活中的痛苦与不幸,而战争等因素更增加了“故园”悲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者对“故园”中贫穷、脏乱及颓废、怠惰、猥琐、腐化一方面予以揭露,另一方面也以五四精神武装起来的知识分子视点理性地观察民众的生存状态,作品中还洋溢着中华民族抗日必胜的信心。 谢人堡的短篇小说集《葡萄园》,1942年3月由天津建筑书店出版。书中,作者“谢人堡”后特别注明“云南武定人”。告诉读者,这是中国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云南武定籍作家。该书收入小说22篇。其中写“乡野生活”的有《眢井》《新宾》《河门一夜》《凤子》《守夜人》等篇什。这些作品大都洋溢着浓郁的家国情怀,既有童年的飘逸情趣,又有一份山乡风俗的独特美感,有一种对贫贱者深表同情的感受,也创造出一种张力四溢的审美效果。 谢人堡的长篇小说《春满园》《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于1944年由马德增书店出版。马德增书店是抗战时期沦陷区华北的一家民办书店,出版过一些书籍,文学方面如1944年出版的谢人堡的长篇小说《春满园》《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1945年出版的当时台湾旅居大陆著名乡土作家江流(钟理和)的小说集《夹竹桃》、雷妍的小说《少女湖》等。在中国出版史上,像抗战时期马德增书店这样小的出版机构为数众多。到北平沦陷后,出版业更遭受重创,书局和出版量锐减,位于北平东安市场的马德增书店不久也就结束了短暂的出版历程,寿终正寝了。 北平《晨报》的“晨报副刊”,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和《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以及《京报》的“京报副刊”一起被誉为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刊载过许多有影响的新文学作品,鲁迅的名篇《阿Q正传》最初就是在《晨报》的“晨报副刊”上连载的。到了1938年北平沦陷时期,随着大批文化人的相继撤离,除了周作人等少数名作家在上面刊登作品外,名家文稿已经很少见到,谢人堡等“新进作家”成为了支撑版面的生力军。 《麒麟》杂志创刊号于1941年6月,在长春面世,系月刊,终刊于1945年,共刊出46期。杂志拥有广泛的写作队伍,不仅有东北本土的通俗作家,还有不少华北新文学作家,谢人堡就是其中之一。 谢人堡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沦陷区一位新文学进步作家,十分热爱健康向上的中国新文学,把它作为自己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一个重要渠道,他勤于写作,也鼓励别人写作,常常在创作上无私地帮助他人,对追求进步的新文学青年怀有不同寻常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1945年,旅居北平的台湾乡土作家钟理和到了而立之年。这一年的4月,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以“江流”为笔名,在北平马德增书店印行。该书出版后,当时被誉为“北平文化界人士”的谢人堡还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短评,文中介绍说∶“在这一个短篇小说集中,第一我们可以看出原作者对于生活立场所抱的观点,第二我们更可以发现江流先生在文艺间所显示的个性。” 华北沦陷以后,中国新文学的文脉没有中断,翻译活动亦没有中断。1940年辅仁大学西语系毕业的谢人堡就发表过《中国翻译文学史料》《论林译小说》等文章。这些翻译理论文章,是中国翻译文学史上珍贵的历史资料。 不知道什么原因,20世纪40年代后,谢人堡的创作突然沉寂了下来,他好像是索性放下了手中的笔,像一颗流星一样默默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好在历史对每一个人都有一把公正评价的尺子,历史不会忘记对历史、对民族有贡献的每一个人,相信谢人堡的作品会永远鲜活地留在20世纪中国抗战时期华北沦陷区文学的史页上! (书影配图:郑千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