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若迪基 这是我第4次去广西。 说是去广西,其实每次去不了很多地方。第一次去,游漓江,看九马画山。同游者说看出九马能当总理,看出七马能当副总理。我天生愚钝,无论如何发挥想象也没看出一匹完整的马来,自那以后甘愿做个凡夫俗子。也就在那次,在游船上碰到一些上海游客,问我云南是不是有“瘴气”?让我哭笑不得,很诧异。第二次,游北海,记得沙滩很美,不远处有很多烂尾楼。第三次,去的是贺州,在天然氧吧里吸了不少氧,觉得此生寿限说不定会虚延几年。第四次,受邀参加《民族文学》合山举行的笔会,电话里还把“合山”听成了“河山”。孤陋寡闻的我,之前没有听说过合山,不知道1907年李宗仁就在那里投资办煤矿,也不知道广西最早的铁路诞生在那里。它对我而言是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我有个好习惯,去陌生地,从来不在去之前“百度”,预先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我只是在脑海里“过一下”那里有没有相识的朋友。这种“朋友”有古代的,也有当下的。这样的“过一下”非常快,也就那么一两秒。这样盲目前往的好处在于,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电话行将挂断时,我多嘴地问了一下,那地方值得去吗?有什么看头吗?回答是肯定的。电话那头还特别说到了石头。 石头?会是什么样的石头呢? 我的印象里,石头无处不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石头,没人的地方也有石头。石头似乎主宰着世界。 我对石头的了解和热爱,与生活息息相关。 山里的民居,最初的时候,盖屋顶都是用木板。好木板要选择笔直的松木或杉树,将其伐倒,按照一定的尺寸锯断、劈开,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长度两米左右,宽度在一尺左右,厚度在两公分左右。这样的木板盖屋严实不漏雨。为了防止木板被风吹走,人们往往在一排排重叠盖着的木板上,拦腰置一木板,再用一个个石头将其压住。选择石头是有讲究的,圆的石头容易滚落,方的、扁平的、有棱有角的更适用。一般而言,有重量的石头要压在屋顶的四角,因为四角的风要大些。这样盖屋,远远望去,如同一头怪兽身上爬满了不明物。于是,山民们就有了关于房子的一个谜语——“老水牛身上长满了疙瘩”。不要以为这样,屋顶的木板就很稳固了,即便用石头压住,在阵阵狂风里,石头也会被吹落,木板还会随风飘落到很远的地方,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这是印在我脑海里的最实在最原始的石头的用法。 石头另外的妙用,一般人想都想不到。 上小学时,我们兜里都会装一把石子,别人以为是弹弓用的石子,只有我们知道另有它用。那时候,我们半句汉语也不会,老师则不懂半句普米语,学习汉语异常艰难。上课时,当老师念“1”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指的什么意思;说“1加3”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在讲什么。有天,老师灵机一动,拿来一把石子,在我们课桌上摆开。在他说“1”的时候,他就放上一颗石子,说“3”的时候摆上3颗石子,说“1加3”的时候,把两边的石子合在一起,再让我们数,说这是“4”。我们就这样学算术。搞笑的是,这样教学的结果,好长时间我们都以为“1”是“1个石子”的意思,“3”是“3个石子”的意思,而不是单纯的数字。 石头让我惊奇的,还在于能生火。去放牧的时候,大人们把火绒草晒干去皮,弄成棉絮状,附在一小块石片上,用火镰不停敲击,只见火星闪了几下,火绒草就被点着了,放进干草堆里吹,慢慢地熊熊的大火就燃烧起来了!人们开始在火堆里烧猪镖肉,烤荞饼,煮茶…… 这有点让人不可思议!祖先怎样将这些简单的东西,奇妙地组合在一起,生出火来?细细玩味,有时真的让我们目瞪口呆。 所以,当听说合山有石头可看的时候,我的心就被悬了起来。我感觉有个钩子,挂着一块石头,在高处摇晃着。 除了记忆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石头之外,我也曾看过一些似乎比普通石头更有观赏性的石头。这些石头有来自长江第一湾的丽江石,有仿佛来自天外的金光闪闪的东川铁胆石,我一位同胞收藏的十二生肖怒江奇石,则让我明白了自然的一支妙笔,可以让石头变得比金子还贵重。这些不同地方的石头,由于不同的地质构造,通过一条条不同的河流,在时间神奇的魔力作用下,最终以不同的状态展示在世人面前,让人叹为观止。本来没有生命可言的石头,由于造物主的造化,众多观赏者的介入,赋予了奇石更多的寓意,让石头不再是一般的石头,也让人对石头有了不同的解读。 终于,我在合山奇石馆,与合山的石头如约见面。 合山奇石馆荟萃了合山奇石的精品,里面有被誉为“彩陶王冠”的绿玉石,形似“葫芦瓜”的葫芦石,不同颜色合为一体的鸳鸯石,庄重典雅的黄釉石,有神似英国著名雕塑家摩尔作品的“摩尔石”,还有以纹路变幻莫测著称的卷纹石。这些奇石由于形奇、质优、色艳、纹美、韵雅而颠覆了过去人们对赏石“皱、瘦、漏、透”的传统审美。 说到合山的奇石,从被发现时的1992年到现在,也就20多年时间。据说当初是在工作队下乡时无意中发现的。那年冬季,那些精美的石头正被老百姓从河床上打捞上来,用来砌围墙,甚至围猪圈用。他们旋即与一些行家取得联系,把那些石头从墙根里刨出来,从猪圈里挖出来,最终在一双双挑剔的眼睛面前,让那些眼睛闪出奇异的光来!后来,有台湾同胞以重金收购合山奇石,当地政府又将其培育成了产业。这样,合山奇石终于在石界有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它们用奇异的形体写就了自然的天工、无言的大美。 饭后散步,驻地公路两旁,全是卖石头的商铺,有的大石头就放在公路边,成为风景。我们去参观的煤矿工人旧居,人虽然搬走了,有的门口还堆着一小堆石头。那些石头,虽然不是很大,有的还很有造型。由此不难发现,石头已融入合山普通人的生活,并非一些人的高雅专利。 看着奇石馆里一件件精美的奇石作品,我仿佛看到发源于云南曲靖马雄山的南盘江,逶迤南流,至开远转而向东,再与从北面来的北盘江汇合成红水河,在合山这块土地上尽情奔流,不舍昼夜。河水虽然流走了,一如时光一去不复返,但它留下了石头,留下了历史,留下了文化。 我想我与那块石头的遇见是前生约定的。在这个奇石馆里,当我看见那块石头的时候,我就僵立在那里,动弹不得,仿佛着了魔。 那是一块墨绿色的石头,它仿佛来自远古,形如一只不停鸣叫的青蛙,它的腹部呈淡黄色,它的大嘴巴上唇较短,下唇薄而微微翘起,腿部绿色皮肤下,感觉得到肌肉的力量,仿佛一跃就可以蹦出好远。 我之所以对这块石头情有独钟,并非因为它是“镇馆之宝”,而是因为它所带给我的源自“蛙”的生命觉醒。 在普米族人的精神世界里,蛙是至高无上的,蛙被我们亲切地称为“青蛙舅舅”。 在普米族创世神话《洪水朝天》里,是小青蛙告诉了开荒的普米三兄弟洪水要来了,而且送给善良的老三一只公鸡,一只猫,一只狗,一块石头,告诉他如何用这些东西退却洪水。最终在小青蛙的帮助下,老三得以存活,最后娶仙女为妻,繁衍了普米人。而在《普米查列》这个讲述“普米族”缘起的故事中,其中有个章节《青蛙舅舅》,专门讲述了在妖怪家里做磨工的青蛙,与妖怪斗智斗勇,最终救下了被妖怪吞进肚子里的普米先人的感人壮举。另一则《智慧水》里说,人最初的时候是很笨的,不用说思想,连话也不会说,是青蛙让普米人喝到了清亮的智慧之水,学会了思想,学会了说话。 所以,当我看见那只神奇的石蛙时,我隐隐觉得它就是传说中的那只“青蛙舅舅”!我甚至觉得只要我喊一声“青蛙舅舅”,它也会答应我一声。 在这个多雨的季节,这只“青蛙舅舅”,只要它一开口,仿佛就能吸干肆意泛滥的洪水,让人间变得祥和安宁。在这样的冥想中,我看见那只神奇的石蛙,慢慢张开口——那些泄洪的水,随它腹的鼓动,飞速从冲向房屋和田地的瞬间,急速回流进它的肚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