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潇予/文 杨峥/图 本期聚焦 多年来,我省不断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连续1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省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卫生物力资源低效等问题逐一暴露。如何加强顶层设计和相关政策配套?如何改变重治轻防观念?医疗卫生基础服务设施和网络薄弱等问题又该如何完善?近日,省政协在昆明召开界别协商会,围绕“云南省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协商议政。 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今年5月19日,我省发布了应对新冠肺炎影响、大幅增加名额、开展基础教育学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重磅计划,招聘规模之大、政策之优、节奏之快,前所未有。 此前一个月,我省瑞丽、河口、勐海、勐腊、镇康首批5个国门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扭转了之前国门口岸无法进行核酸检测的尴尬局面。而再往前,我省于3月初启动了“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工程”,筹集65亿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步伐。 从加紧人才储备,到完善防控体系建设,一系列大动作、大手笔,凸显了我省抓紧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决心与意志。 “过去我们三个县(市)都做不了核酸检测,随着‘双提升工程’的推进,目前州疾控中心每日最大量可检测800人份,县级每日可检测250人份,能力提升十分明显。”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园园介绍。 省卫健委主任杨洋则表示,我省将通过拟建2所省级传染病院,16个州市和4个人口超80万的县(区)建非独立传染病院,其他县(区)则就县级医院改扩建感染性疾病科,以实现传染病预检分诊、隔离、留观、诊断、治疗及康复一体化管理,打造以省级为龙头、州(市)为骨干、县(区)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让云南乃至全国、全球,对传染病预防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突发传染病风险防控等引起高度重视和关注。“我们需要对现有工作进行深刻反思,进而谋划补齐短板。”省政协委员、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夏雪山认为,推进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一方面要重塑疾控体系功能定位,另一方面要扭转重治轻防观念,才能实现变被动防疫为主动防疫。他对此建议,要立足云南实际,对新发和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人兽共患疾病、境外输入传染病、传统传染病复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以及其他预防医学课题等开展基础科学及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对疫病跨种传播的提前预警、主动防疫。 构建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成绩与问题交织,机遇与挑战并存。协商会中,与会委员与专家学者充分“把脉”我省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现状,结合实际与研究成果,全方位“支招”我省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农工党云南省委主委张宽寿认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与支持,是做好疾控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落实“预防为主、预防先行、医防融合、多方联动”政策措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疾控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考核内容。改革疾控机构现行体制机制,增强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在省政协常委、农工党云南省委副主委马林昆看来,这次疫情暴露出的问题,除了缺医院、缺病床、缺设备之外,最大的短板是缺医生、缺护士。“做好传染病防治,更需重视公共卫生人才的配备和管理。”他建议,要选拔优秀人才充实传染病救治和卫生防疫队伍,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形成防治“精锐部队”;医院应将传染病治疗人才培养纳入医院发展规划,制定人才激励机制,调整人才结构,建设合理人才梯队。 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昆明市委主委、昆明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马涛也表示,当前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短缺,主要存在医院“报病员”队伍作用难以发挥、疾控体系人才培养空心化突出等问题。他建议,各级政府要将医院内控制感染部门、感染性疾病科、传染病“报病员”作为各地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加大投入及考核,提高对院内传染性疾病的预警预测及防控能力,真正筑牢传染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要留住人,改善执业环境很关键。省政协委员、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助理贾曼红指出,目前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仅约三分之一选择到疾控机构就业,部分基层疾控机构出现招聘不到预防医学专业人员的问题。她因此建议,要建立公共卫生保障长效机制,提高疾控人员职业自豪感;要合理确定体现疾控人员工作量和工作价值的薪酬水平,落实卫生防疫津贴调整政策,增加绩效工资总量,并按比例逐年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初期,防控物资的缺乏、调度缓慢等一度让防控工作“捉襟见肘”。省政协委员、云南东骏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卫东对此提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思路,建议通过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构建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完善医疗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应急能力、应急物资传输效率。 省政协委员、昆明医学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龙丁则建议,要加快具有云南特色的疫苗技术提升和产品开发的步伐,建立传染病预警控制和疫苗研发中心,促进具有特色的预防医学、疫苗学、生物制品学和实验动物学等学科建设。 回 应 省委编办 认真落实采纳委员建议 一直以来,省委编办认真落实中央编办、财政部、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指导意见》,按不低于常住人口1.75/万足额配备疾控机构人员,完善疾控机构保障政策。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省委编办在全省的机构和编制总量内调剂了2138名编制给全省公共卫生部门。下一步,省委编办将结合云南实际,把委员们提出的“整体升格省疾控中心”“改革整合省卫生健康委下属的公共卫生机构”等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并积极采纳落实。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加强疫情防控用品调拨供应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没有生产能力、没有太多储备、没有采购渠道的困难下,积极组织开展我省疫情防控物资临时储备工作,组织企业加大生产,增加市场供应。同时紧急调配一批疫情防控物资,确保满足疫情防控一线工作人员卫生防疫需求。目前,我省已建立了常态化防控物资保供体系。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加强对疫情防控应急药品、医疗器械、消杀用品等的储备、调拨和生产供应,进一步加大生产原料采购力度,全力增加市场供应。 省科技厅 集中力量解决成果转化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省科技厅开通项目申报系统绿色通道,快速提出7项急需、可行的项目,一次性安排经费1120万元,立项开展相关技术攻关,目前,各项目进展顺利。其中,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的由云南警官学院科研团队开发上线的“云南抗疫情”大数据扫码登记系统,为有效阻断疫情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持续助力云南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创新顶层设计,做好精细服务,集中力量解决重大科技问题、重大成果转化问题,对传染病防治工作作出科技贡献。 省财政厅 加强基层疾控能力建设 为全力支持和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防治工作,省财政厅及时安排拨付资金,加强政策落实的督促督查,确保疫情防控防治经费及时足额到位。截至2月3日,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防治资金投入规模达13.7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资金达3.74亿元。今年,省财政厅还将投入100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同时投入80亿元用于提升基层疾控能力以及传染病医院的建设。下一步,省财政厅将积极向中央有关部委呼吁,并尽力落实委员提出的“由省级财政全额保障全省疾控机构人员经费、绩效工资、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足额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的建议。 省人社厅 提升疾控机构服务能力 为加强我省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不断完善了薪酬激励政策,及时调整提高了卫生防疫津贴标准,完善了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招聘方面,实施免笔试、放宽年龄、直聘高层次人才等倾斜政策。下一步,将结合所承担的职能职责,从薪酬待遇、人才引进、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提升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服务能力。 省卫健委 进一步稳定疾控队伍 今年3月,我省率先启动实施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和疾控机构核心能力“双提升”工作,其中安排疾控机构核心能力提升经费11.06亿元,对省、州(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改造并配备关键检测设备,有效提升各级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和卫生应急能力。下一步,省卫健委将以问题为导向,协调解决影响疾控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进一步稳定疾控队伍,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能力,更好维护全省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省药监局 为医疗器械快速通关提供条件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发布《关于紧急进口未在中国注册医疗器械的公告》,允许从国外紧急进口未在我国注册的符合美国、欧盟和日本相关标准的医疗器械,为进口医疗器械快速顺利通关提供便捷条件。同时,启动应急检验,优化检验流程,缩短检验时间,坚持随到随检、24小时人机不停歇,确保疫情防控医用耗材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验,确保产品快速流通。下一步,将贯彻落实好此次协商会议要求,支持有实力的生产医用防护物资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要,辐射周边国家。 本报记者 张潇予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