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田间地头玉米和烤烟长势喜人,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农忙时,一个合作社每月要招四五十个工人采摘或管护农作物,家门口务工增加了群众收入。”木老元乡社保中心主任朱家青说,木老元乡目前有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特别是龙源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今年上半年就近吸纳60余人就业。 “以前,村里没什么产业带动,村民就近务工岗位很少。2014年乡里探索土地流转,在合作社带动下尝试种植了200亩冬豌豆,试种成功后开始规模化种植,现在全乡共发展种植2500多亩冬豌豆。”木老元村委会主任李国良介绍,该村多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土地租金和基地务工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 近年来,施甸县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务工增收,将其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实现精准脱贫的民生工程来抓,依托专业合作社示范引领带动一批、积极协调对接输送一批、立足当地基础建设安置一批、依托职教资源推荐一批“四个一批”举措,不断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仅2019年,施甸县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带动上万名劳动力实现稳定增收。 为了进一步保障相关工作的顺利承接,该县人社局还专门安排工作人员对接劳务公司,及时将用工信息整合后直接向各村进行发布,让每一名有意愿外出务工的人员能够有的放矢,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进一步稳定就业渠道。 近年来,随着该县外出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提升就业人员技能以适应用工地区、用工企业新的需要十分紧迫。对此,该县注重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有效发挥职业中学培训与就业服务紧密联系,使职业中学成为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桥梁”。此外,该县统筹安排下,积极打造“扶贫加工车间”,引导以家庭妇女为主的剩余劳动力到“扶贫加工车间”工作。同时积极协调富余劳动力积极参加当地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就近务工增收。木老元乡社保中心主任朱家青介绍,今年上半年,施甸县仅木老元乡外出务工2000余人,占全乡总人口33.8%,预计人均务工增收1.3万元。本报记者 李海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