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罗垤村的彝族支系仆拉人马金文在自家的烤烟地里给烟叶封顶打杈,烟株长势很好,高过人头,这是村里有史以来长势最好的烤烟。 马金文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洼垤乡罗垤村村民。罗垤村位于大山深处的元江东岸,整座大山都是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石头多,“种一山坡,收一箩箩”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54岁的马金文家有五口人。近几年,通过政府的帮扶,他家拆除了D级危房,住进了安全稳固的砖混结构新房,加上一家人辛苦努力,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2019年,马金文一家交售烤烟加上出售3头肥猪,收入3万余元。 2019年3月10日,正值春耕,马金文和儿子马二明来到地里,用买来不久的微耕机翻犁土地,因为地里大石块太多,微耕机没多久就“罢工”了。“只有砸碎搬走地里的石头,把石头变成土,才能把烤烟好好地种下去。”一家人统一认识后,开始了“造地”行动。每天一大早,马金文带着妻儿来到石头地里,先是用大锤砸碎坚硬的石头,再用钢钎把砸松的石头撬起来,搬到地边,一层层垒起石头埂子。一家人早出晚归奋战3个多月后,地里大大小小的石头被一块块搬走了。为种出优质的烟叶,家里把上年收入的2万余元拿出来,请来装载机和卡车,从山脚拉来100多车砂土置换了石头,最后改造完成了8亩石头地,其中有5亩变成了平整的良田,原先凹凸不平的石头窝变成了平整的烤烟地。在马金文一家的影响带动下,全村群众主动投入“造地”运动。今年,全村村民“造地”百余亩,“种一山坡,收一箩箩”的历史将得以改变。 本报通讯员 崔永红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