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叶上,刚刚出笼的花米饭晶莹剔透,经过植物汁水浸染后的一颗颗米粒色色不同,色色相融。揪一团送入口中,稻米的纯香混合着植物的清香瞬间盈满口腔。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花米饭,是壮族人民以各色植物的汁水为米饭染色而制作成的。近日,笔者来到屏边苗族自治县,拜访花米饭传承人玉屏镇村民龙樱之。 龙樱之花米饭作坊位于玉屏镇石头寨村。一下车,龙樱之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四处参观。作坊外不大的一块田地里,栽满了染色用的植物:黄姜、板蓝根、紫藤草……她给我们讲述了花米饭的制做过程:将这些植物反复捶打揉搓,拌上草木灰。在水中滤去余渣后,将糯米放入染缸,进行长时间的浸泡。待米饭染上色后,放入蒸笼,蒸好后在晾晒台上铺展开来晾干。 龙樱之的母亲是位壮家有名的花米饭技艺传承人。龙樱之从小吃着花米饭长大,也从母亲那里传承了这门手艺。为了坚守传统技艺,龙樱之不但亲自种植或精选采买原料,每每染饭,她总是不怕麻烦地不断试色,直到配出最佳配比。因为良好的外观与口感,她做的花米饭有了年销量2000斤的佳绩。她告诉我们,因为板蓝根在性质界定方面归属不清,花米饭在申请商标时遇到了“瓶颈”,但她坚持认为这个是传统,不能改。她说,虽有销售渠道、包装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但不擅改古方的原则是必须坚持的。 本报通讯员 朱柯颖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