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苑 前不久,听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朋友说,当地一些基层农村,为了接待上级单位的视察、调研,给他们留下一个好印象,但凡有座谈的时候,往往都精心挑选村两委干部、“有觉悟”的党员、“会说话”的致富能人、“不乱说话”的老实人……久而久之,有部分人就成了座谈会专业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每次领导干部会根据上级视察、调研的主题,对成员进行短暂的“培训”,教群众哪些必须要说、哪些可以说、哪些绝不能说。为了保证效果,有时候还会提前“彩排”,练一练、对对词。 调查研究,是决策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如果上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到的都是座谈专业户的声音,都是他们反复斟酌、精心组织的语言,这自然和基层农村群众的心里话、老实话有一定的区别,领导干部根据他们的发言来对基层情况进行判断,自然很难保证精准;根据不精准的谈话做出的决策,自然难言接地气。这样的基层调研,不但浪费宝贵的时间精力,而且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些有经验的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要求单位找干部职工座谈的时候,往往都是随心所欲地点名,然后要求单位按照随机挑选出来的名单,召集人员座谈,就是为了避免只听到“座谈专业户”的声音,而没有听到群众全面、真实的声音,从而明白了基层群众最急、最难、最盼、最想的事,达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的目的。 每一位领导干部,一定要真正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发扬“脱鞋下田,上门问诊”的务实作风,多站在稻田里想问题,多到院坝头和群众交心谈心,多去看看群众的米缸、揭揭他们的粮仓,这样才能了解到基层群众“原生态”的想法,掌握到第一手调研材料,为落实工作聚力,把为民务实工作做实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