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走云南 看小康”外宣网络媒体主题采访组来到昆明国际商事仲裁服务中心(下称“服务中心”)采访。 服务中心位于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以前,我们只有培训大厅、办公室等基础设施,不久后,数字法庭、会客室、调解室等将一应俱全,法院、检察院、公证、仲裁、调解等机构将实现一站式全程服务。”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新办公地点满怀期待。 蹚出一条跨境公益法律服务之路 服务中心于2017年在全国首创后,紧紧抓住服务这两个字,挖掘社会资源,以共建共享为原则,致力于打造“超市化”的国际纠纷解决平台。服务中心在内的法律综合服务和设施将探索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法律服务综合体”。 从事公益法律服务工作多年的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仲裁与调解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仲裁员郑穗军,带着关于跨境公益法律服务制度创新的思索,于今年6月从北京南下昆明,入驻服务中心。 有时,他的办公室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内设立的法律帮助综合体窗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政策与法律咨询;有时,办公室在正在装修的服务中心里,与来自法院、检察院、公证各部门的同仁,一起“开脑洞”、出策略,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人性化、定制化、专业化的全过程商事争议解决法律服务。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者的目标。”郑穗军打算长期扎根在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在中资企业境外投资、境外企业来华投资、涉外职工权益维护等方面也蹚出一条公益法律服务适用的路子。 做好诉调对接营造和谐营商环境 在服务中心,像郑穗军一样来自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法律专家不在少数,广州律师陈小花也是其中一位。 陈小花是服务中心的有机组成部分——中治矛盾纠纷预防与多元化解管理中心的公共法律服务专家。作为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该中心最主要的任务是为法院减负,将商事纠纷尽量化解在法庭之外,做好诉调对接。 虽然来昆明只有3个月,但在她和专家团队的努力下,完成了一次8小时调解。“今年,一家入驻片区的公司未能如期在香港上市引发了商事纠纷,我们从法院拿到卷宗,次日立刻进行调解,从中午1点到晚上8点,仅用8小时的时间,就让当事人满意而归。” 据悉,服务中心自2017年成立以来,已与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泰国、印度等国家进行商事争议解决,与北京、上海、海南、北海、昆明、普洱等地仲裁与法律服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服务中心分别在缅甸、斯里兰卡、老挝、泰国、孟加拉国、印度,以及香港、澳门地区设立8个国际商事争议服务联络点。100余名国内外资深法律专家受聘担任服务中心专家库成员。 “当事人既可以选择境内外国际商事争议机构解纷息争,还可选择境内外国际商事争议法律专家提供法律服务。像超市购物一样选法律服务,实现多元化解、‘全科’诊断。”陈小花指着衣服上一枚代表其机构理念的 “和”字徽章说,“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的推进,经贸合作、投资经营、知识产权等产生的商事争端将不断增多,商事仲裁服务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王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