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第08版: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12月10日 星期四
授人以渔 教育扶贫燃起明天的希望




    本报记者 沈迅 通讯员 陈旭 文/图

    2020年11月23日,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第一次升起了国旗。国旗在天空飘扬,希望的种子也种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这里是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在这里,进行了一个浩浩荡荡却又不动声色的扶贫项目——云南昭通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

    2019年11月7日至10日,彝良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发界安置区5630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群众陆续分到新房,这意味着25725名贫困群众告别大山,摆脱恶劣的生存环境。有些群众甚至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真正地与过去的生活说再见,真正地迎来属于自己的新生活。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就位于云南昭通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内,是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帮扶昭通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教育扶贫中的一项。学校占地面积98.82亩,总投资约12131.33万元,其中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出资约856万元,主要用于学校设施设备购置。学校有1996名学生,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770人,大多是搬迁到安置区的群众子女。

    住房与教育的改变,都深深扎根在了老百姓的记忆中。

    升旗仪式结束后,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有序地返回教室。“孩子们比刚来的时候自信多了。”校长周钦介绍,孩子们刚来的时候都比较腼腆、拘谨,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学校成立了学生会,由老师和学生协作排值日,每个班课前会开展3分钟演讲,让孩子们主动站到讲台,开口讲话,锻炼他们的勇气。

    罗明静今年读七年级,去年刚从大马村搬迁到安置点,和她一起的还有读五年级的妹妹罗明娜、读四年级的弟弟罗明君。罗明静说,以前学校离家很远,早上5:30就要起来,带着弟弟妹妹走2个小时土路才能到,现在路好了,家里的环境也好了,她还有一间自己的卧室,可以有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了。

    看到她淳朴的目光和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向往,或许我们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意义会有更深的理解。

    到了中午时分,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食堂热闹起来,据了解,学校采取分班错峰用餐,每个班级由老师带领在专门位置用餐。在食堂里我们见到了罗明静的妹妹罗明娜,见到我她有一些腼腆,当我们聊到在这里上学最大的变化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10岁小女孩眼中的光,“我的语文考及格了,老师会带我们一起复习,还会在黑板上出习题让大家一起做。”据了解,长房九年一贯制学校重视全面教育,有教职工100人,老师平均年龄35岁,基本是遴选大学生,除了基础教育课程外,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力争打造成一所高标准安置区学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保障是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教育资源配套不仅保障了安置区搬迁居民子女就近上学的问题,同时也燃起了孩子们心中的希望。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温暖叫扶贫。像这样的扶贫项目还有很多,云南烟草人不仅致力于产业发展,更把社会责任牢记心中,在未来也将结合自身产业优势探索更多乡村振兴道路,相信这片山将更好,这个县将更好,这里人民的未来将更好。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