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文/图 管好护好800多株古茶树,茶叶收入超800万元;管好护好1.1万亩泡核桃基地,产值超600万元;管好护好1700亩桑树基地,农户直接蚕茧收入80多万元。凤庆县锦秀村通过种好“三棵树”,农村经济总收入已经接近300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近年来,凤庆着力推进打造一流“绿色食品牌”建设,抓实茶叶、核桃、烤烟、畜牧、蔗糖等主导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林药、林菌、林畜、林禽等林下经济;科学合理利用稻田、水塘、库区水面发展水产养殖;因地制宜抓好魔芋、蚕桑、中草药、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推进滇红现代农业产业园、勐佑现代农业产业园、犀牛片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着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和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之路。 苦练内功 基地建设锁定产业化方向 基地建设“育”。立足资源禀赋抓实生态产业发展,做强做优以茶叶、核桃、坚果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促进贫困地区群众长期稳定脱贫。全县建成312万亩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农民人均达7亩以上,其中培育无公害、有机产业基地103.85万亩,农业产业化基地22万亩以及林下产业基地36.84万亩。 龙头企业“带”。建立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产业精准扶贫、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培育千户初制小龙头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等机制,广泛推行“长短结合、优势互补、立体种植”的模式,全县建成72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0个农产品初制小龙头、93个家庭农场,新型合作组织与群众利益连接更加紧密。 深化改革“促”。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盘活林权证、集体土地所有权证、承包权证、经营权证及其他农村资源,激活农村发展动力,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真正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帮带作用,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创建信用乡(镇)5个、信用村92个,发放贷款5.9亿元。 新型组织“联”。全面实施“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电商+农户”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广泛与贫困村、贫困农户签订农产品定购合作协议,带动1.8万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让5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建成“天之凤”电商平台,销售农特产品1580多万元,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的“肠梗阻”。 群众主体“干”。统筹整合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班子、第一书记、乡镇包村干部、帮扶责任人5支力量,激发贫困群众积极性,真正发挥群众在脱贫致富路上的主体作用。在技能培训上下功夫,提升贫困群众产业发展能力。目前已完成传统产业提质增效35万亩,产业结构调整30万亩。 产业化建设的锁定,使得凤庆核桃产业种植“五个一”标准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定为示范种植标准,被评为 “中国核桃之乡”,被列为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茶叶产业列为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被评为“中国茶业发展示范县”“中国名茶之乡”;蔗糖产业列为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双高”甘蔗基地县;烤烟成为上海烟草集团和湖南中烟集团的重要原料基地。全县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主产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等。 内引外联 园区建设瞄准标准化目标 “十三五”期间,凤庆县对产业园区进行了二次修编。以县城为中心,以云保高速和云凤二级路为轴线,按照“一园两核三片区”战略空间布局规划,一个瞄准特色化、专业化、生态化园区标准化目标,兼容前瞻性和系统性,体量大、功能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逐渐呈现。 第一次修编(2018年修订版),园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0平方公里优化为11.47平方公里,其中列入2018版中国开发区公告目录2.27平方公里。凤庆滇红生态产业园;世界滇红茶产业核心区、核桃精深加工核心区;南部核桃、茶叶产业辐射区(雪山镇、郭大寨乡、三岔河乡、营盘镇)、中部茶叶产业辐射区(凤山镇、洛党镇、大寺乡、勐佑镇)和北部以核桃为主的坚果产业辐射区(鲁史镇、诗礼乡、新华乡、腰街乡)抢人眼球。 据统计,3年来,凤庆园区共实施园区建设项目(含企业项目)8个,概算总投资12.3亿元。园区标准厂房(一期)等一批工业平台项目陆续建成投运,临沧工投顺宁坚果、小罐茶等一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入园投资建成生产线并投入运营;滇红小镇、标准厂房(二期)、禅茶文化庄园、核桃初加工标准化成套设备制造等项目有序推进;园区冷链物流仓储暨托管交易中心、核桃基配油生产加工等项目投产。 借助全县招商平台,强化招商频次。园区管委会分别到广州、上海、杭州、红河等地进行外出招商和驻点招商。分别与广州汤臣倍健、广州金妮宝、联华超市、百草味等企业进行核桃产品研发、核桃产品销售等方面合作洽谈,达成投资合作意向4项,陈升红凤庆工厂、核桃成套机械设备厂、核桃基配油生产、百草味核桃采购、良品铺子代加工等项目成功落地。 规范机构内部管理,保证园区运转高效,园区管委会创新“保姆式”服务理念,建强“企业之家”。今年组织20多家县内较有实力的茶叶企业积极参与到品牌文化建设、质量建设、区域品牌建设中,其中,“增长策略·凤庆论坛”“新商业思维”“知识产权”“企业信息管理”等专题培训成为园区企业的必修课。园区注重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建立全员挂钩联系服务企业责任体系,做到园区干部职工对入园企业一揽子挂钩,责任一包到底,这是凤庆园区管委会畅通企业同政府间及时有效沟通渠道的特色。按照“网格化、无死角、全覆盖”的原则,年内共收集汇总并帮助化解企业提出困难问题72项,园区企业实现100%复产,建设项目100%复工。 开拓市场 产品建设谋求品牌化路径 突出“一县一业”“一县一园”的总体思路,凤庆以滇红生态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以茶叶、核桃、坚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近年来,全县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33个;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全县入园企业136户,投产运营121户;创建核桃产业园中园1个,培育核桃产业龙头企业12户,小型加工户87户。凤庆取得了舞动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升级,促进一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围绕茶叶、核桃、中药材及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基地建设和有机认证,助力有机农产品加工、科研及物流配送综合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创建。目前,全县累计23家企业71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6家企业13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结合“一县一业”创建,凤庆入选全国第一批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名单,获第一批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殊荣。鲁史镇金鸡村等10个村分别进入国家“一村一品”专业村系统认定,凤山镇安石村被评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凤庆滇红茶”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凤庆核桃”进入农业部地理标志资源库备案,“凤牌工夫红茶”等6个商标认定为云南名牌农产品,滇红集团“凤”牌红茶入选云南省名优农产品十佳茶叶品牌,“三宁茶业”入选2020年云南省“十大名品”。 拓展品牌化建设路子,凤庆举力在全产业链上赋能。由省内6家企业发起,成功组建了云南核桃水洗果联盟和山水核桃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依托水洗果联盟推进核桃产业“科研+提质+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出台补助政策支持企业拓展销售模式,组织企业参加南博会、旅博会、边交会等国际国内大型展会,鼓励企业建设全国销售网点和发展电商营销网络,实现线上线下营销立体推进。 巩固提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成果,进一步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年内进行农产品样品检测3820份,合格率为99.95%,完成定量定性分析样品30个;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建立生产者自我质量控制和安全承诺制度,累计开出合格证15000多份。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农产品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跟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保障公众消费安全。 “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园区主营业务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税收总收入1.75亿元,同比增13%。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亿元。”这是凤庆县今年交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绩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