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安臣 读书随笔 《重返蜀山》(上、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9年12月第1版),张生全最近几年的写作势头非常强劲,且硕果累累,但是多数作品,差不多200万字的作品集中在历史题材方面。他的作品从散文到历史小说的创作,跨度很大。 这部《重返蜀山》带给我们的则是另外的惊喜之作,这是一部聚焦乡村振兴题材的力作,人物形象鲜明,从退休老干部、县乡干部、退学的大学生村官、自由记者、大学教授、想回报家乡的暴发户再到村里的村霸及迷信盲从的村民等,张生全把笔对准了当下的蜀地乡村——复兴村,“复兴村”这个村的村名让人一看就让人感知到作者的匠心所在,国家在进行着大国复兴之梦,处于最底层的乡村,则在走着一条亟待振兴之路。 然而乡村的振兴没有可资参考的模板,只有摸索,可摸索之路上得有多少探索与牺牲?旧的势力,有沉渣余孽还在作祟,甚至于迷信的思想还残存在乡村里,家族式的管理的阴影还笼罩在村庄上空,阻挠着新的思想和产业进入和落地乡村。 各方势力交织在蜀山这块土地上,摇疑不定的村民像墙头草一样,总是着眼于既得利益,他们无视蜀山的文化和既有的矿产资源,一味盯着眼前的好处。所以他们对抗着政府和外部的先进力量,甚至不惜采取极端的手段来阻止乡村振兴的步伐,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乡村振兴的序曲已然奏响,《重返蜀山》正是一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扫除魑魅魍魉,凝聚人心的现实主义力作。 小说中的县领导在无经验可借鉴,无模式可模仿的现实基础上亦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惜把全县局级一把手全部派驻在农户家里。对那些违法乱纪的派出所长、复兴村的制假团伙等,严厉打击之时不忘故布疑阵,放长线钓大鱼。而此时,乡党委书记唐朗看到的只是表象,县委赵书记为了放出烟幕弹迷惑更多的人,唐朗被当成精神病人抓进精神病院保护起来……一切变得扑朔迷离起来。究竟谁能下好复兴村振兴这盘棋?让人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般难测。 小说中的喜旺、李秉、唐朗、施西西、贾队长等人都陷入到痛苦的思索中,但是前路崎岖,似乎已看不到一丝希望与方向。村民们冲击乡政府,驱逐仗义执言的退休老干部李秉夫妇,并且编造谣言伤害李秉。在村霸严庄的控制下,不断地展示着蜀山一地彪悍的民风。最后,复兴村铜矿项目还是举行了开工仪式,然而不久之后蜀山垮塌,压死了村民袁幺娘。真正印证了李秉铜矿项目会加剧对蜀山的破坏。小说至此到了另一个高潮。张生全写出了浮世绘般的世态世情,然而也不乏悲悯的力量潜藏其中。 复兴村的振兴之道已经陷入一个难以破除的僵局。然而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主张将这个项目进行到底的省委书记被调走了。所有反对复兴村铜矿项目的人好像已迎来了曙光,然而曙光来临前,仍然得经历黎明前的黑暗。 县委赵书记调走了,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把唐朗从精神病院接回到复兴村,然而旧的矛盾还没解决,新的矛盾已在酝酿之中。蜀山乡还在维持着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宁静终究不会长久,喜旺作为一个涉世不深的大学生,面对着各种势力交织的村庄,一筹莫展,随时都想着退却,畏怯的心理左右着他,失去依靠的他像风雨中的浮木。与村子里的恶势力斗争中他总是那么势单力薄,究竟有没有峰回路转的希望,大半部作品几乎都是暗色调的,直到最后才显示出一抹亮色来。 张生全在刻画复兴村的人物时是带着批判的态度的,他有着开阔的时代视野;他嘲讽那些蝇营狗苟和迷信盲从的村民,他更鞭挞那些阻挠时代进程的黑恶势力,对村民们更多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于那些敢于探索的基层官员们,他寄予着理想主义的情怀,却不忘对他们的怯懦及盲目,予以揭露;他还歌颂类似李秉英雄主义的孤傲和不屈。 这部小说向现实的纵深处开掘,有着催人奋进的力量。时代在呼唤,乡村需要振兴,需要引领者和探索者做出牺牲,不是抛头颅洒热血,而是把这腔热血回馈给乡村。小说美中不足在于枝蔓芜杂,很多次要人物着墨太多,平均用力,反倒削弱了主要人物的分量;加之语言为了接地气或者说为了有泥土味道,刻意使用乡俗俚语却又没有把握好一个度,显得夹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