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第06版:读书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文艺新观
让传统戏曲文化在民间生根发芽

    侯婷婷

    2020年11月底,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红河大剧院举行,同时还在蒙自南湖广场、蒙自新安所镇文化广场进行外场演出。将戏台搭建在民间,更加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让百姓“有戏看,看好戏”,这次云南地方戏曲精品的集中展示,让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再次引起热议。

    传统地方戏剧、曲艺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戏剧曲艺生于民间,发展壮大于民间,要传承和发展好传统文化,必须深深植根于生活和群众之中,才能够不断吸取养分,成长得更加枝繁叶茂。

    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资源,近年来,我省为推动传统戏剧曲艺保护采取了诸多有力举措。传统戏剧曲艺汇演的成功举办,在全省范围内为传统戏剧曲艺搭建了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对于弘扬云南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艺术瑰宝,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起源于民间,植根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在一方舞台上浓缩展示了历史与文化。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是中国社会一道独有的文化风景,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民理想诉求和情感表达的最美腔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一方水土一方艺”的个性特征赋予了地方戏曲生命力。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才流失,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处于濒危境地,要以实际行动促进大众关注传统文化,积极加入到保护和传承的队伍中来,培育有利于戏剧曲艺“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参与戏剧曲艺艺术发展的生动局面。

    省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中,云南现有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3个非遗项目,21个剧种、曲种共36个剧(节)目参演。这些剧种、曲种,作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为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在民间世代相传。近年来,在我省戏曲艺术界,呈现出名家带动新人,剧目不断创新等可喜的成果,也体现出传统艺术贴近时代、吐故纳新,不断向新时代延伸的发展进程。

    戏曲舞台原有的艺术语言体系,是中国古代审美观念在戏曲艺术中的一种存在方式,并且从表演艺术角度存留了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些有趣味有价值的信息。著名的京剧、昆曲,包括独具云南特色的滇剧、花灯、傣剧、彝剧等丰富多彩的剧种,在中国戏剧舞台上成功展示了精彩绝伦的表演艺术,塑造出一大批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保留并守护这套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戏曲是一个规模巨大的艺术体,各个剧种要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尝试在现代题材的创作上找到突破的途径。比如云南省滇剧院近年的原创大型滇剧《回家》,呈现出改革开放下的社会变迁,以及生活巨变中的人生选择,润物无声地弘扬“真、善、美”主题,成功收获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让大家认识到“滇剧原来可以这么时尚,传统戏曲也可以如此贴近生活”,这就是主创人员们潜心扎根于生活,文艺为人民服务所取得的成绩。

    让传统戏曲文化在民间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也很重要,因此,还需要创新相关机制,通过政策倾斜、奖补措施等方式,支持地方传统剧目的保护抢救,鼓励青年人才扎根基层,改善地方院团包括基础设施、工作待遇等各项条件,加强对地方戏曲支持力度,让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