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
2021年02月06日 星期六
第08版:魅力大理·团结之光    
       
版面导航

第01版

第02版

第03版

第04版

第05版

第06版

第07版

第08版
2021年02月06日 星期六
云龙县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奋力开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
同心同创 共建共享










    本报记者  博达  通讯员  赵雪梅 文/图

    近年来,云龙县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培养出“厚德明理、开放包容、务实奋进、文明和谐”的云龙精神,聚心聚力、同心同创、双推双促、共建共享,奋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

    云龙是一个多民族县,境内居住着20多个民族,其中有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7.88%。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过程中,云龙县以典型示范带动全覆盖推进创建,先期在县级部门以及11个乡镇辖区内各“七进”单位中围绕“五个好”打造典型示范,形成以点带面的典型引领示范,创建“一部门一特色、一乡镇一主导、一村组一亮点”品牌,彰显特色,打造亮点。

    截至目前,云龙县有国家级示范单位1个、省级示范单位17个、州级示范单位54个、县级示范单位85个,宝丰乡宝丰村、漕涧镇仁山丹梯村等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培树了一批看得见、摸得着、可推广、可复制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多语教学  幼儿园生长团结花

    近日,记者走进诺邓镇福堂社区幼儿园,园里软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走廊里挂着的56个民族画像,全是老师们精心绘制的。在小班教室内,彝族老师马琴正在用彝族话、白族话和普通话教学。幼儿园园长杨晓靖介绍,60多名在园幼儿中有彝族、傈僳族、白族和汉族,为了让各民族的小朋友都能尽快融入幼儿园的大环境,幼儿园从福堂社区搬迁群众中招聘少数民族幼儿教师,用多种语言切换教学,这样既能让孩子们尽快适应环境,又能在潜移默化让孩子们认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据统计,云龙县现有6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3866人、学前班学生789人,有白族、彝族、傈僳族等众多少数民族。各幼儿园结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针对在园幼儿民族成分情况,聘请会说不同少数民族语言的幼教老师,让只会少数民族语言的孩子,特别是山里来的幼儿有充分适应的过程,直到所有孩子都会普通话为止。不同文化的相交相融,让孩子们自小就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文化交融  社区居民唱响和谐曲

    傍晚时分,诺邓镇福堂社区活动中心里热闹非凡。社区居民毛阿记介绍:“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7点,社区各民族群众都聚集在这里唱歌、跳舞、聊天,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传承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福堂社区是2198名搬迁群众的新家,这里居住着汉族、白族、傈僳族、彝族、藏族、侗族、瑶族、哈尼族8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社区党总支以社区活动中心为载体,开展各种文艺活动,引导大家慢慢地融为一体,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下去。

    福堂社区8个民族文化大融合、广传承是云龙县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中,云龙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凝聚广泛共识,促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先后编写《追赶太阳的民族脱贫记》《云龙县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工作手册》等一批宣传教育丛书,夯实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抢救和保护76项国家和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作白族舞蹈《力格高》,吹吹腔戏《春风送暖》《情满大栗树》《连心曲》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精品。同时,充分利用彝族火把节、白族吹吹腔艺术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傈僳族阔时节等各民族的节日,形成各民族同过一个节的浓厚氛围,实现了多种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格局。

    互帮互助  “一元捐”托起温馨家

    “3个女儿读到高中、大学后,我无力承担了,本来不想让她们继续读书了,但县委办、团结乡政府工作人员来帮我供娃娃读书。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和大家的帮助,娃娃几个就读不了书。”收到爱心款的龚志馨满怀感激地说。

    龚志馨是云龙县团结乡团结村彝新组的一名彝族妇女,作为单亲妈妈的她带着3个女儿生活。有了惠民政策全覆盖,生活还算无忧。2019年,她的二女儿被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小女儿被昆明女子学校录取,加上在普洱学院读大三的大女儿,3个女儿同时上学,学费等问题难住了她。

    在脱贫攻坚遍访中了解到龚志馨家情况后,挂钩团结乡的第一书记、团结乡党委政府领导、扶贫工作队员等组织发起“一元捐”活动,发动县委办公室、团结乡干部职工和爱心人士每天自愿捐1元钱,每个月由管理员汇总后于当月5日前汇款给龚志馨,作为3个女儿的学习费用,直至两个上大学的女儿毕业为止。“一元捐”活动从2019年9月开始到2020年10月共捐款37670元,每月所获爱心捐赠足够龚志馨3个女儿的生活开销。点滴爱心汇聚的力量,让3名受捐助的少女深切感受到各民族互帮互助。

    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这些发生在各民族群众间的故事,正是全县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体现。

    增收致富  好产业引领共同发展

    位于团结乡河南村的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云龙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云龙县团结彝族乡鹿龙塘茶厂,数千亩茶树青翠欲滴,处处生机勃勃。

    今年已70岁高龄的茶厂董事长、党支部书记字学文告诉记者,通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茶厂已种植茶园7000多亩,年产量70多吨、年产值近千万元,茶厂固定用工28人,采茶季节每天用工不低于300人。茶厂的发展壮大不仅带动了彝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附近各族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机会。

    近年来,云龙县始终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新时代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工作,先后出台《“十三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直过民族”剩余贫困人口和监测户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措施,坚决兑现“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绝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承诺。通过实施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扶贫政策,以及“十百千万”示范创建工程、世居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百村(社区)示范创建等工作,累计在民族地区投入扶贫资金76.73亿元,“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都过上了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底部
新闻爆料热线:0871-4160447 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56699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YearPh-MonthPh-DayPh HourPh:MinutePh:SecondPh
云南网 滇ICP备08000875  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4-20030004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