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育 古人曾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在。此万不得已者,词心也。”这一风雨、江山之外的“词心”,往往反映出作者深沉的家国情怀,成为作品永恒的“生命与价值”。近日读和松阳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啄木鸟手记》,常常感受到文中富有灵性的“词心”,感慨良多,特别是对其中带有露珠和泥土芳香的乡情、亲情、友情,产生发自肺腑的真情共鸣。 书名为《啄木鸟手记》,是因为作者是一个长期从事纪检工作的干部,工作之余的写作多从纪检人的视角进行,具有鲜明的廉政文化特色。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纪检人与故乡森林中的那些啄木鸟是何其相似,他们的工作昼夜不停、风雨兼程……诠释着这特殊的使命,在日复一日中,为每一个美丽的梦想呵护一片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作者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观察和思考,以质朴隽秀的文字书写纪检人心路历程、初心使命,大力弘扬纪检工作者无私无畏、无怨无悔、担当奉献的精神。正如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原秘书长赵晏彪在序言中所说:“文章的最高境界是给人以精神引领,《啄木鸟手记》几乎每篇文章都在弘扬善良、正气、友爱、廉洁、奉献的人文精神。” 和松阳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并结合丽江独特的爱国主义历史文化传统,努力阐述爱国之志。比如,写与丽江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过丽江”“徐霞客与丽江的情缘”“元跨革囊”的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与廉政文化建设》《老子的三宝》《中元节与孝文化》《关于诚信》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评论中,彰显了丽江各民族自觉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历史文化传统;彰显了丽江丰富独特红色文化基因,特别是在《红军走过丽江》等作品中,再现了红军长征到丽江时特有的“军民鱼水情深”场景,充分说明丽江人民早就有了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关于和志虹、张桂梅、杨善洲、赵银棠、王润裳、和士秀等人物作品中,真情讴歌了各民族的精英为国立心、为民族铸魂、大爱无疆的精神。在挖掘和阐发优秀民族文化方面,还有许多带着露珠与泥土芳香的作品,比如,在《探访中国古村落俄亚》中,生动记述了村里传承着的“祭天法祖、忠诚报国、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纳西族古老传统文化。到国外旅游的文章中,同样流动着深沉爱国情怀,其中,《马六甲印象》记述了郑和下西洋历史遗迹与中马传统友谊,华人思念祖国之情。作者还与当地华侨交流介绍国内发展变化,老华侨激动地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祝愿祖国越来越好”。 天地有情皆大爱。《啄木鸟手记》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浓浓乡情与民族情结,也是满满的正能量。作者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各级党组织真心实意为民办事的情怀感同身受,对此,在《废墟上飘扬的党旗》《下乡途中的一幕》《古老山寨的新变化》《龙山扑火记》《动真情扶真贫见实效》《泸沽湖畔幸福村》等作品中都有生动记述。她在《窗外》一文中说,在基层艰苦的环境里,“我收获了成长,收获了真情、友情和爱情。”调市纪委工作后,她自觉坚持用真情、温暖、大爱、无私、无畏的作风查办案件,得到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她常常望着办公室窗外的玉龙雪山沉思“圣洁智慧的玉龙山在时时注视着我、提醒着我”,决心进一步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用自己的行动传承和弘扬丽江的廉洁文化。在《中秋思怀》中,同样展现了一幅中秋夜收稻赏月吃月饼的动人乡愁:中秋节吃过晚饭,母亲趁着月色去抢收承包地里的粮食,父亲则去学校辅导学生,女儿悄悄把一把镰刀放进书包,上完晚自习后急速到地里帮忙母亲收割时,却发现地里一片欢歌笑语,村里许多姐妹正在帮忙,都是主动前来帮忙的。《西雅图的纳西妹》《丽江女人在香港》介绍了从丽江走向世界的纳西族女儿浓浓的乡情与奋斗历程,她们凭借纳西族妇女特有的豁达、干练、勤奋、拼搏、善良、真诚的精神,战胜种种艰难,创业成功。其中,来自丽江山区的姗姗在香港被人们称为“纳西天使”,为民族争了光。作者用饱含深情、真情的文字赞美了这些传播纳西族文化的友谊使者。 《啄木鸟手记》中关于父母之情、家庭之爱的文章,也最能打动人心,极具情感和灵性。《回忆我的母系》《父亲的治家格言》《牡丹亭雅集》《不寻常的春节》《增加生命的厚度》《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文章,可称句句实在,字字有情。 母爱如水。作者的母亲“名积兰,品貌亦如兰”,曾任村支书、乡妇女主任,后为支持一心扑在乡村教育工作上的父亲,辞职回家照顾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子女,用辛勤的汗水安排好家里的生活。她纯朴善良、耿直无私、任劳任怨、“一生都在为他人辛勤操劳”;她乐善好施,“无论在哪里看到别人有困难都要帮上一把”。白天从地里劳作一天回到家,夜间还常用自家的缝纫机免费为学校学生和村民缝补衣服,并视为这是“一件幸福的事”。作者深情地说,直到母亲“去逝前的一个月,她和爸爸每个周末都还去芝山给40多个来自香格里拉牧区的贫困孩子们义务支教,为孩子们捐助一些食品和书籍、笔记本等学习用品”“在母亲去逝前3天,我正在小凉山下乡,母亲在电话里还叮嘱我说‘下乡途中要注意安全,认真把工作做好!’没想到这句话竟成了母亲与我永别的话。”丽江“2·3”地震期间,时任村支书的母亲腾出自家的房子存放上级运来救灾物资,并及时发放到村民手中。她虽然经手了很多救灾物资,但从不给自家留一点点。当时,奶奶看着家里堆满了的水泥和已震裂的自家屋墙说:“积兰,拿一包水泥补一下老墙吧?”母亲却说:“妈,这是公家的东西,咱不能拿。村子里很多人家比我们困难得多,这些物资得先给困难的人家,我们家的房子还倒不了,今后慢慢再修吧!”读到这里,让我也想起了丽江“2·3地震”中“舍小家、顾大家”的农村基层干部这个最可敬的英雄群体,他们体现出丽江人民面对灾难时公而忘私、团结奋斗的家国情怀。 父爱如山。大学毕业回乡任教的父亲对儿女的情和爱,则更多地体现在培养儿女“行正道、走正路”方面,具有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怀。比如,父亲教育孩子从小就要懂得珍惜,特别是粮食,知道“一汤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当女儿考中专时,父亲劝她“不要与同学争名额,要多为他人着想。退一步海阔天空”;到孩子毕业求职时,父亲鼓励“自强不息,云程有路”;当女儿受命到龙山乡任纪委书记时,父亲写了“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条幅相送;女儿调古城区政府一个部门工作时,父亲又写信说“公生明、廉生威,争名夺利一场空。吾女切记要自我修养,切勿陷入各种名利之争,只要用心为老百姓做事,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做出成绩,老百姓都会记得你……”;得知女儿调回纪委工作时,已是满头银发的父亲又给女儿写了“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条幅相送。作者还深情写道,父亲“常常要求我们要‘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到春节,在外工作的孩子们都会回到奉科村老父身边,然而,相聚不久,父亲就会劝她们早点回去工作,不要影响了各自的工作。“心若有情,甘之若饴。”在《新年礼物》《中秋思怀》《徒步文笔迎新年》等文中,同样感受到十分温馨的儿女之情、夫妻之情、婆媳之情。父母、家庭是她人生最大的支持和关爱,文章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友人的感恩之心。 文以载道。当今时代所要求的“道”,首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家国情怀。和松阳扎根玉壁金川大地,用历史文化和时代发展的视野观察、思考和写作,真心真情讴歌边地各民族的爱国爱乡之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和松阳的作品能够达到“以文取宠者难以达到的高度”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