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支一扶”计划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充实壮大乡镇人才队伍,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我省自2007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累计输送7000余名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乡镇开展教育、农技、医疗、扶贫等领域服务,扎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岗位,为推动基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日,记者采访了7位不同服务岗位的“三支一扶”志愿者,聆听他们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成就梦想的故事。 让青春的种子在基层扎根 “《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一书里一个个精彩的青春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坚定了我选择乡镇工作服务的决心。”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支农员谢宇说,基层岗位是普通平凡的,难免苦点与累点、细小与繁琐,说是人生锻炼的“大舞台”,其实是不起眼的小岗位。 谢宇是2020年进入“三支一扶”队伍的。作为先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唯一一名女同志,她刚报到时感到压力巨大,一方面是对业务工作不熟,另一方面是工程项目数据繁多。她说:“刚工作一两个月,几乎每天都要到各个村子和项目上去,需要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原本内向的我感到不适应。但经过几个月的锻炼,自己虚心请教,一点一点弥补了工作上的不足,逐渐适应了这个岗位。” 陈柏旱是广南县者兔乡卫生院的支医人员。她介绍,过去,者兔乡的乡亲大部分听不懂、也不会说普通话,语言障碍让他们不敢走出大山。如今,随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的落实,全乡村民全部脱贫,村貌焕然一新。作为一名“90后”基层医务工作者,陈柏旱最大的心愿就是帮助家乡人民摆脱贫困。 经历一年时间的基层锻炼,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中心校支教人员王艳感慨地说,在沙漠里,沙棘是最顽强的植物,它们把根茎深深扎入大地,根有多深,树就有多高。自己愿像沙棘一般,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让青春的种子在基层土地上开枝散叶。 坚定服务基层选择 “是的,我选择去基层服务。” 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三支一扶”志愿者张寒冰回忆,当时说这句话,心中有些忐忑,怀疑自己能否在基层顺利工作下去。转眼,在茨营镇工作近一年时间,他在基层扎下了根。 张寒冰告诉记者,大学毕业时,自己根据原来设想和父母的建议,准备出国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并一直为这个目标做准备。张寒冰说,让他震撼和感动是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名护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母亲主动申请去咸宁市进行医疗援助,虽然因年龄偏大没有如愿,但母亲的坚定让张寒冰做出了选择:“确定不出国了,报考‘三支一扶’岗位。” 刚到茨营镇的第二天,张寒冰跟随服务中心主任一同下村看望建档立卡贫困户。目睹乡村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他更深理解基层工作者的含义。张寒冰坦言,看着脱贫后村民脸上露出开心的微笑,他找到了服务基层的价值和意义。 2020年进入“三支一扶”志愿者队伍的陈蕾宇、高桃富告诉记者,“三支一扶”是他们前进道路上的一盏明灯,点亮了未来,指明了方向。从第一天踏上基层工作岗位到现在,他们坚定选择、践行诺言,实现了从一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者的转变。他们不断把自己所学特长同基层岗位紧紧联系起来,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本报记者 李海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