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人民日报》: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工业发展的足迹,也展现着工业文化独有的魅力,因此也是发展工业旅游的优质资源。今天,北京的798、上海8号桥等由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园区,每年吸引着大批游客。还有一些地方利用废弃矿坑打造酒店、把老旧厂房改造成博物馆,令人惊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对于老旧厂区,不是一拆了之最简单,而是充分利用最可贵。工业遗存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城市肌理、培育人文情怀的资源。202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提出要通过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现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转变。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待更多的工业遗产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文化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成为传承历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一些乡镇污水处理厂“睡大觉” 《新华每日电讯》:近期,河南等地一些乡镇污水处理站长期停运、污水处理受阻于“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后,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睡大觉”“晒太阳”“打折扣”等问题,在中小城镇不同程度存在,在一些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导致设施建成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污水难以全收集处理。一些污水甚至直接进入河流,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影响。污水处理设施长期使用不足,跟当地有关部门不作为有直接关系,但客观而言,部分地方政府作为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主体,在专业技能、管理水平、经费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也需要应对解决。多地基层干部和污水处理厂负责人反映,中小城镇尤其是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近年来加快建设,硬件设施水平普遍明显提升,但是在后期运行、日常管理、质量维护上存在困难:一是污水处理设施“用不起”,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吃不饱”,三是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管不好”。 本报记者 易晖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