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澜沧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李晓村按普洱地委的电报通知赶到沧源岩帅,请岩帅头人参观国庆一周年庆典。可头人们顾虑重重。经商量,李晓村带领田子富、赵三宝、田子明、赵正兴、魏文成和肖子生6人代表沧源方面前去。其中,除魏文成外,其余5人都是20岁左右的佤族头人子弟。他们既代表了头人又代表了群众。 10月1日上午,西南民族观礼团和全国各地的代表一起登上观礼台。广场上站满了排列整齐的解放军队伍和北京及其他地方参加庆典的队伍。当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走上天安门城楼时,广场上欢腾起来,军乐声、掌声、鼓声、欢呼声交织响亮,毛主席站在城楼上,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呼声响彻云霄。 慷慨激昂的场面看了让人振奋。肖子生回忆,当时思绪万千,心中千言万语:“我们的祖国真伟大,我们的军队真威武……”“我肖子生是第一个到北京,第一个参加国庆盛典,第一个见到毛主席,第一个坐上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阿佤人,还有同胞同乡田子富、赵正兴、魏文成和西盟的岩火龙、拉勐等同胞,我们都是千人万人中的第一个,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肖子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说:“当毛主席同我握手的时候,我感到他的手很大,很温暖,看到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真是舍不得放开手。”回到普洱县城后,肖子生积极参与了民族团结誓词碑创建仪式,作为佤族代表宣读并讲解了赴京国庆观礼团的报告。在佤族“剽牛”、喝咒水仪式后,为了上碑,各族代表争先恐后地在红布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肖子生不仅签了名,还帮助不识字的代表签名…… 时隔几十年,当时严肃而热烈的场面依然常常出现在肖子生的眼前,回荡在他的心中。 本报记者 刘宣彤 沈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