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迫不及待地想回到中国,想在中国到处转转。”回到美国家中的单板选手特莎·莫德,对这次中国之旅依然怀念。他们,因奥运而来到中国,因奥运而爱上中国。北京冬奥的吸引力、奥林匹克的凝聚力、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以北京冬奥会为纽带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融通着中国与世界。
北京冬奥的吸引力
从1896年的希腊雅典,到1924年的法国霞慕尼,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绵延百余年,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播撒下了奥林匹克的种子。
2022年的北京,运动员们如约而至,因为冬奥会已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已成为冬季运动爱好者心中的至高殿堂。
北京冬奥会,对于很多运动员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冰壶混双组合塔利·吉尔和迪恩·休伊特就对比赛充满了期待,因为澳大利亚冰壶选手此前还从未获得过冬奥会参赛权。
澳大利亚奥委会首席执行官马特·卡罗尔表示,因为有吉尔和休伊特的参赛,很多澳大利亚人将首次观看冰壶的比赛。
冰壶如此,其他项目亦如此。由榜样带动参与,让体育的火种绵延、传递。在这里,蕴含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强大生机。
冬奥会的巨大吸引力,也加速了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如今,中国已提前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兑现了我们从申办冬奥之初就向国际社会许下的诺言。在世界的东方,一个冰雪运动国家英姿展现,写就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上又一页精彩华章。
奥林匹克的凝聚力
团结与友谊,一直是奥林匹克的主旋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强调体育之于“团结”的意义:“我们都更需要团结”“对于当今世界来说,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所倡导的团结一致更有借鉴意义”“我们组织比赛是为了团结世界”。
北京冬奥会是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个冬奥会,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是对“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新格言的成功实践。
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决赛最后一跳,率先完成比赛的中国选手徐梦桃焦急而紧张地等待着成绩,最后一个出场的美国队名将阿什莉·考德威尔落地时出现了明显的失误,但当她结束比赛后,却并未低头沮丧,而是兴奋地冲到好朋友徐梦桃面前,第一时间拥抱着祝贺:“桃桃,你是奥运冠军!”
两个姑娘相拥而泣。在这一刻,对于各自人生的理解和对对方事业由衷的赞许,跨越了语言、竞争、名次,化作了激动的泪水。
考德威尔最终以第四名的成绩遗憾地与该项目奖牌擦肩而过,但她给徐梦桃的拥抱和祝贺,已成为诠释“友谊”和“团结”的最佳镜头。
奥林匹克的凝聚力,在这一幕幕的感动中,彰显无遗。
中华文化的感召力
北京冬奥会的举办时间,恰逢中国农历新年,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个奇妙的时空中相遇,为这一届冬奥会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绚丽色彩。
这是很多国外运动员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感受中国的新年。
春节那天,在冬奥村,运动员们开始贴春联、贴福字、挂灯笼、吃饺子,结结实实感受了一回“过年”的气氛。
以饺子为引线,许多外国运动员顺藤摸瓜,迷上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美国单板滑雪选手茱莉亚·马里诺被饺子圈粉:“冬奥会以来,我已吃了200个饺子。”而她的队友莫德更是吃出了境界,“饺子需要搭配乌冬面,”她的视频中出过镜的还有:江米条、宫保鸡丁、葱油饼……
从台前到幕后,从比赛到颁奖,“中国风”刮遍冬奥赛场内外。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与象征年轻与活力的运动元素相结合,迸发出独属中国的新的活力。
冬奥会期间,拥有着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吉祥物“冰墩墩”火了,在各个地方的专卖店,几乎都排了长队,一时间“一墩难求”。
每一个冬奥运动员,都是这段珍贵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文化交相辉映,在这段历史中闪光、传承。
中国的舞台,因冬奥而更加精彩;冬奥的历史,因中国而更加辉煌。
新华社记者 林德韧 岳冉冉 董意行
据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