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重大部署。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各地紧锣密鼓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要求,紧扣目标定位,勇于实践创新,推动试点工作进入深化拓展、提质增效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党内法规和文件,都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22年1月召开的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要求,确保在今年底实现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以聚焦群众需求,提升服务群众质量,在持续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凝聚群众,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在关心群众中凝聚群众
紧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的秘密在于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思想”只有通过“利益”才能把广大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实践力量”凝聚起来。要得到人民群众的真正认同,就要围绕“群众的、现实的、历史的利益”开展实践活动,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要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拓宽与群众的联系渠道,在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中强信心、暖人心、聚人心。强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惠民功能,调动全县域各级各系统各领域、体制内体制外更多优质资源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聚集。构建多元的供给体系,为群众提供“点单式、菜单式、结对式”的文明实践服务。通过数字治理平台,提升服务效率,满足不同居民,尤其是老年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党的创新理论是美好生活的指南,群众只有掌握理论,自觉通过实践把科学理论变成“物质力量”,才能促进自身利益需要的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思想引领,核心内容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落实到基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立足新时代新起点新要求,把握大众心理,聚焦现实生活提出的、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问题,用党的创新理论解疑释惑、辨析问题、回应关切,不断增进广大群众对科学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形成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生动局面。
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把理论宣讲与惠民服务、文化服务、情景体验、情感交流等相结合,设计“短视频”“故事集”“微课程”等理论传播产品,使群众在多姿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获得精神滋养。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他们关心的事,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用“小故事”传递“大情怀”;既做好面向基层群众的普遍讲解、又做好面向不同群体的分众化解读,让有不同理论需求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关心的内容,最终得到思想上的收获。云南民族大学发挥办学优势,用汉语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形式多样的“双语”理论政策宣讲,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把向群众学习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激发了大学生和当地村民学习理论政策、传播理论、践行理论的热情。
在服务群众中教育群众
增强服务群众本领。建立和完善“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工作模式。统筹全县域各类资源,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协同运用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身体育服务平台;分级分类定制服务菜单,打造差异化需求服务项目,提供信息化平台支撑,有针对性地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深入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与群众建立亲密信赖关系,采取“百姓说事”等方式化解群众矛盾、疏导大众情绪。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力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发展。然而,正确的意识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的。要做好话语体系转化,运用“大众化”语言感染人民群众,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乡土故事、文化文艺、说唱等形式,不断提高理论宣讲的感染力。考虑基层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到农家院坝、村社广场、田间地头,利用工作化、生活化的场景传播理论,激发人民群众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的动力和热情,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把满足需要同提高素质结合起来,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婚事新办、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陈规陋习和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深化文明实践志愿服务
健全志愿服务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制机制。做实县一级志愿服务总队,盘活全县域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志愿服务资源,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孵化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项目,依托品牌项目汇集力量更好地服务广大群众。
强化培训督导考核。开展专业培训,提升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引入服务评价,完善评单模式,调整和优化项目。开展评估督导考核,聘请社会监督员、引入第三方测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汇集群众实际需求和工作建议,在高质量服务中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探讨奖励嘉许机制,增强志愿者的自豪感。
传承弘扬雷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要在文明实践中传承好雷锋精神,弘扬无私奉献、团结互助的理念,把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作者系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科普项目“民汉双语社科普及志愿服务在云南民族地区的多重功能及实践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