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导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围绕今年全国低碳日“落实‘双碳’行动 共建美丽家园”的主题,云南日报调查研究版继续推出专家学者的理论文章,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层实践试点、加强碳资产管理、加强“双碳”科普等视角进行阐释,为云南实现“双碳”目标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指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云南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事关民族发展、国家利益和区域生态安全。结合云南生态优势和特点,积极谋划建设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云南基层实践试点,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统一,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云南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初显成效
生物多样性保护卓有成效。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制定出台了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在全国各省区市率先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建立了166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建成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绿色产业发展稳步推进。绿色能源产业方面,云南电力总装机已超1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超85%,绿色能源发电量占比约90%,清洁能源交易占比达97%,实现了西电东送100%为绿色能源;绿色食品产业方面,云南先后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等种植和生产基地;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方面,云南建成滇东南三七、滇东北天麻等5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生态旅游方面,黑颈鹤、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云南生态旅游名片。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制度建设方面,云南研究出台了《关于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实施意见》《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规划(2021—2025年)》等重要文件;《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云南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促进条例实施细则》等地方性法规,以及九大高原湖泊“一湖一条例”、九个保护区“一区一法”等制度文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云南积极参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环保交流与合作,组织实施国际环境公约履约云南示范项目。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云南积极与周边国家建立跨境保护联动机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保护国际等组织开展合作。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云南基层实践试点
建设城市化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区。以昆明市、曲靖市为试点,探索协调处理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人口增长与污染防治、“三生空间”(即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关系的具体举措,推进滇中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共进。
合理规划城市“三生空间”。统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引导城市功能分类分级聚集,提高要素空间配置效率。统筹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建立健全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土地用途管制等制度,促进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立法,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配套的空间规划法律体系,形成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秩序。
推动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科学规划重点产业碳达峰路线图,全力保障重点产业用能。引导企业牵头组建一批碳达峰碳中和创新联合体,规划实施一批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示范项目。
提高城市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充分利用城市河水网、绿道网串联作用,构建“出门见绿、步行入园”的公园绿地基本服务网络,提升公园绿地服务普惠水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等优势,加快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推动经济组织方式由“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商场、进景区、进交通、进酒店、进医院“十进”活动,将全民绿色行动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内容,表彰先进榜样,推广典型经验。
建设农产品主产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区。以普洱市、临沧市为试点,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全面建成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升级。聚焦农业生态安全,以环境友好型农业投入品推广、生物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跨境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等为着力点,推进农业区域综合治理。推进农业与文化休闲、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科普教育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
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推进普洱市思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构建以有机茶种植加工为主,集观光、休闲及茶文化旅游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推动临沧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引导科技资源向园区集聚,促进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环节相互融合。
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以乡村功能布局、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基础,推广绿色新型建筑结构及建设适用新技术。围绕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污等主要污染源,加强农村生活污水预处理、生物处理、生态处理工艺集成应用和推广等。
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示范区。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昭通市为试点,加强省市县三级协同,努力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以良好生态促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载体建设。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和管控办法,细化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调整、产业环境准入、人类活动管控及违法行为查处等具体要求。
强化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修复、科研监测、科普教育、休闲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管体系,建立生物多样性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等。
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研究编制怒江州、昭通市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明确空间布局、路线图和时间表,推动辖区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率先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执笔:丁美玲、王泽华、许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