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振华 通讯员 朵玛 /文 戴振华/图
聚焦
今年以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坚持“抓重点、突重点、保常态、重宣传”的思路,聚焦“一带四区”总体布局,通过突出抓党建促强边固防、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现代产业发展、促民族团结进步等重点工作出实效,全州上下呈现出了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边疆稳、组织强的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新气象。
明重点 全面构建发展格局
西双版纳州采取“五个一”措施,重点突破、典型引路、示范引领,推动边境乡镇及村组连点带线全面发展,着力创建边民富、边关美、边防固、边境稳、组织强的边疆党建长廊综合示范区。
坚持点线面结合,以全州13个边境乡镇、54个抵边行政村为点,以966.3公里边境为线,以强边固防“四位一体”、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红色美丽村”、乡村振兴“十百千万”等项目为牵引,整合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沪滇协作等项目资金,将各边境县市划分为42个示范点、13个示范区、3条示范线,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强边固防、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现代产业发展示范村组,将示范点、示范区、示范线连片建设发展。
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西双版纳州边疆党建长廊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将抵边行政村分别建设成为“强边固防示范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乡村振兴示范村、基层治理示范村”,将80余个村民小组建设成为“战斗堡垒村、先锋模范村、生活富裕村、和谐平安村、边境小康村、睦邻友好村、双拥模范村、文化旅游村、生态文明村、民族团结村”。对已实施的30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开展“回头看”,实施巩固提升行动;对新实施的12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进行量化分解,并同步做好17个未实施项目边境村的申报计划。
实施“挂图作战”,将全州边疆党建长廊综合示范区建设制成示意图,对已实施、在实施、将实施的项目予以标注,一目了然、倒排工期,一周一例会、一月一调度、一季一评估、一年一比武,及时了解收集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对重难点村实行挂牌督办,动态管理、实时跟踪、全程把控,一线驻点工作、项目化清单推进、典型示范引领,合力推进边境党建长廊示范带建设,将惠及45个乡镇(街道、农场)的395个村(社区)3660个村(居)民小组130.7万群众。
把正在实施的12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和40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细化为140项具体工作,明确项目建设工作内容,明确项目实施的直接责任人、县级挂钩领导、州级督导员,明确项目完成的时限,定人、定事、定时间,清单管理、销号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将随机调研、蹲点调研、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纳入清单动态管理,用2张清单限时销号方式压实州、县、乡、村、组责任。
实行专班推进,抽调熟党建、懂项目、会管理、善协调的人员成立项目工作专班,明确1名处级领导任组长,建立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整合发改、自然资源、住建、交通等单位工作力量,向“四位一体”项目村派驻督导员,以现场看、现场帮、现场促等方式,运用好一线工作法、项目工作法、典型引路法,适时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结合“大比武”“擂台赛”等,真正实现建成一批示范、带动一地发展,为西双版纳“一城两区”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强组织 筑牢边境安全线
勐腊县的边境线长达740多公里,接近全省边境线的五分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西双版纳州数千名党员干部长期坚守在边境一线,用实际行动履行强边固防和边境疫情防控政治责任。
“为抓好强边固防工作,西双版纳州出台了举报奖励机制。”勐腊县勐满镇组织委员林依依说,居民凡是发现、举报可疑人员并协助警方抓获偷渡人员的,便可获得一定金额的现金奖励。
今年以来,西双版纳突出党建引领,聚力中心大局,全域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提出以景洪市为核心,以勐海县、勐腊县为两翼,以边境线、中老铁路沿线、澜沧江沿线为线的“一核两翼三线”,对标落实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各项任务,分批次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先行示范区”建设。通过强重点推动56个抵边村、259个小组开展“有组织引领、有党员示范、有段长主任、有网络制度、有固防成效,无输入、无走私、无偷渡、无违纪、无违法”的“五有五无”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初步形成村村守边防、争进位的氛围。
如今,边境一线已经形成了卡点“堵”、便道“守”、路段“巡”、暗哨“盯”的全民防线,“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
兴产业 提升群众幸福感
“楼里溢满了浓浓的茶香,欢快的三弦已经弹响,我们的日子甜得像蜜糖……”走进勐海县打洛镇曼芽村,优美动听的布朗弹唱总是令人陶醉。
走进曼芽村,便能看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大棚、舞台、篮球场和利用空余墙面创作的布朗族浮雕、壁画,传统住房实施了屋顶改造,拆除了彩钢瓦和残垣断壁,村内铺设了青砖路面,建设了旅游厕所,因地制宜建起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村容村貌得到了大幅提升。
曼芽村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村寨,共有131户576人。作为云南省有名的“布朗族歌舞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弹唱在这里传承久远。过去一段时期,曼芽村曾经历过交通靠走、照明靠油、喝水靠背、通信靠吼的状态。近年来,曼芽村在县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形成了以橡胶为主、水果为辅的产业格局,橡胶种植面积达5464亩,菠萝蜜、柚子、香蕉等热带水果种植面积达500余亩,群众增收渠道持续扩大。
同时,曼芽村还将民族文化优势转变为发展进步优势,探索“布朗弹唱+旅游”模式,发展餐饮、民宿客栈等产业,打造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883万元。
围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目标,西双版纳高标准推进48个抵边村建设,涌现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生态红旗村”20个,走出一条边境一线增收致富新路子。
“目前,全州通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已累计实施42个强边固防‘四位一体’项目、151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整合资金3亿多元,建成涉及14个乡镇、40个村、87个村民小组的示范点。”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组织部门通过联合宣传、财政、农业农村等8个部门开展“五面红旗村”创建、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等活动,明确评比方式、时间节点及激励措施,评选50个“红旗村”、30名优秀党组织书记。组织发动800余名公职人员回乡参与“干部规划家乡”行动,完成61个规划编制成果,着力打牢共同富裕基础。2021年,全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列全省第三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全省最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建网格 健全基层治理体系
走进景洪市基诺山乡小普希村,售卖土特产的小集市上没有卖主,只有摆放整齐的竹笋、野生菌和新鲜蔬菜以及民族工艺品,客人只需按照价目表上的标价扫二维码进行支付,就可以购买土特产。游客用手机扫墙上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村寨的历史、民族文化等。扫描每一户村民家门口的二维码,还可清楚了解村民出售土特产的情况。
“目前小普希村已完全实现了数字化智慧管理。”基诺山乡副乡长李晓丽介绍,结合村寨的茶叶和雨林文化等特色,挂钩帮扶的景洪市委组织部与乡政府一起为小普希村制定了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发展规划,打造一条包括吃、穿、住、行、购的完整产业链。目前,砍刀布非遗文化传承人木丹丹在家中开设了砍刀布手工体验店,并开设一条龙服务农家乐,提供吃、穿、住等服务,已形成了品牌效应。
“今年在‘美丽乡村’的评选中,小普希村还获得了全州第三名的好成绩。”李晓丽说,小普希也是这项评比中第一个获奖的景洪市山区村寨。
在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工作推进中,在城市,以“党支部+物业+业委会+网格单位+社区”的“五方共治”模式为抓手,发挥机关、社区、国企、学校、医院、“两新组织”等网格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城市基层治理的作用,在住宅小区建立业委会(物委会)。在农村,落实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推行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妇女+团员+民兵+群众+片区民警+驻村队员”的党建带群建模式。全州31个乡镇、12个农场均建立综合执法队,为村一级配备230个法律顾问。通过推行“红黑榜”“五户三评”“门前五包”等制度,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抓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行走在西双版纳的村村寨寨,时刻都能见到各民族团结友爱、携手共同发展的生动场景。
西双版纳全州上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进村寨”活动,打造边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
走进勐海县打洛镇曼厂村,只见村寨入口处宽阔的大舞台两边柱子上,刻着“一坡竹林绿掩杆栏小屋 半池莲花香飘傣家大寨”的对联,这正是傣族聚居村寨美丽宜居的真实写照。
“村里的文艺队平时都在大舞台上排练表演节目,由于与附近的哈尼族和布朗族村寨关系融洽,因此,几个民族的歌舞经常在这个舞台上同台演出。”曼厂村党支部书记玉儿应介绍,如今村民们劳作之余就可以到这个乡村大舞台唱歌跳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近年来,曼厂村以“党建+产业”融合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合理利用村集体土地资源,引进香木堂木业公司,建成香水莲花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了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09万元,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3万元。
沿着主干道百花路进入村子,只见处处有绿植,家家种鲜花。通过开展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曼厂村绿化率达到了90%,家家户户建起了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庭院。村民实现了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的美好愿景,曼厂村成为了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通过建强一批堡垒、组建一支工作队、共创一批示范村等“十个一”活动,在全州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引导12个世居少数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功创建了50余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