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面了,欢迎欢迎!”认出来访的是县纪委监委的干部后,纳保生赶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好久都舍不得松开。丰收的日子里,与纪检监察干部扺掌而谈,纳保生脸上满是自然、踏实的笑容。
就在8个月前,纳保生曾好几次想撂下永仁县维的乡么吉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担子,一场“双向奔赴”的澄清正名,让他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坚定了翻篇归零再出发的信心。
事情得从2018年说起。当时,维的乡脱贫攻坚鏖战正酣,针对当地的基础设施欠账和“板栗大乡、烤烟强乡、樱桃名乡”的产业发展优势,上级决定在强化保障、促进发展等方面用力,一批建设工程因此相继落地,么吉利村下辖的6个村民小组也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立项,并获得了总额为98万元的资金支持。
“钱到位了,可该怎么分配使用呢?”带着这个问题,纳保生组织村“三委”班子和党员、村民代表讨论,决定不再均分资金,而是对重点对象给予一定的倾斜。随后,他带领大家扎进了火热的项目施工中。
到2019年,么吉利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部竣工,纳保生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可是一些“伤人的声音”却袭耳而来。
“有的说我厚此薄彼,只往人多的村子投钱;有的说我贪污挪用,把工程款装进了自己的包包……”面对流言,纳保生既委屈又气愤。事实上,资金的分配使用一直按照前期讨论的结果执行,而且“不过村里的手”,有的村民小组投入资金少,是因为村里已经有了水利工程的基础,只需稍加补强即可;有的村民小组投入资金多,是因为村里几乎没有水利底子,需要全面补齐、夯实。
为此,纳保生坚信“清者自清”,并未多加理会,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有知情者解释,流言依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污浊,到2022年,已经在左邻右舍间扩散,有关资金分配使用的问题甚至被举报。
纳保生终于不想再忍受,家人也纷纷劝他辞职,理由很简单:只要专心伺弄好自家的100多亩板栗林,收入肯定比在村委会工作要高得多,何必操闲心受窝囊气?可每次一走出家门,纳保生总会迟疑徘徊,党组织多年的培养和乡亲们投下的选票,让他始终无法递出辞职申请书。
事当难决之时,纳保生想到了纪检监察机关。“2020年为715名受到不实举报干部澄清正名;2021年为733人次、4个党组织的不实举报问题进行澄清正名……”近年来云南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手抓从严管理监督、一手抓关心关怀激励的担当作为,鼓舞了纳保生,他迈开了步子,朝乡纪委办公室快速赶去。
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将纳保生定在半道上,久久不能回过神——乡党委通知,县乡两级纪委要为他进行澄清正名,请他按时参加。
2022年3月23日,纳保生永远都忘不了这一天,在乡纪委书记李艳的主持下,一场专门为他澄清正名的会议在么吉利村委会召开。李艳的话不多,却句句说到他的心坎儿上——要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基层一线干部的保护,绝不让“眉毛上流汗的人”变成“眉毛下流泪的人”。
纳保生事后得知,在他难过、遁巡之时,乡纪委一直在跟进调查核实;启动澄清正名工作后,县乡两级纪委认真研究、悉心布置,在有效扩大澄清正名知晓率和覆盖面的同时,释放出“为干事创业者撑腰,向诬告陷害者亮剑”的强烈信号。家人的态度也从极力劝辞转为支持留任,纳保生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激情。
“监督执纪有力度也有温度,纪检监察机关同样是党员干部的‘娘家’!”经历澄清正名后,纳保生对纪检监察工作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我们要理解、相信、支持纪检监察工作,和纪检监察机关齐心协力、同频共振,共同凝聚起激浊扬清的强大正能量。”本报记者 杨富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