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金纯
研究思想史,有思想通史、断代史、思想史论三种研究范式。据查,我国的生态思想史研究,目前可见《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史》《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史略》等几种著述。从史论的角度研究生态思想的,尚未见到。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省社科院组织编著的《中国生态思想史论》一书,有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价值。
一是研究范式新颖。选择生态历史论、生态自然论、生态发展论、生态民生论、生态系统论、生态法治论、生态行动论、生态共赢论八个思想断面构成相互联系的专题,以溯源的笔触,既深入研究阐释了中国生态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又完整呈现了中国生态思想的科学体系。鲜明体现了以史为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点。生态历史论揭示了生态思想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阐释生态与中华文明兴衰演变的逻辑关系;生态自然论解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对中国古代朴素的世界观、自然观的集中提炼和升华;生态发展论阐释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生态民生论阐明生态环境保护在改善民生中的重要地位,深刻解释生态与民生的关系;生态系统论阐释生态环境本身是一个相互联系、有机循环的整体;生态法治论阐明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生态行动论强调了社会与个人的自觉践行;生态共赢论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入手思考,构建起地球生命共同体。全书纵贯古今,既深入揭示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思想血脉,又完整呈现了中国生态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科学体系。
二是研究视野宏阔。该书把中国生态思想每一个重要断面的研究都置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放在世界和时代的前沿来把握。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充满鲜活的时代气息。通过深入的研究,从大历史观的高度告诉人们,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探索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史。中国生态思想是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科学和生态文化的集合,彰显了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生态发展与保护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对人类发展的深邃思考,是创造性回答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关系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集大成与突破创新兼具的重要体现。
三是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具。该书在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方面都有创新,是一部学术价值很高的著作。同时,对于帮助人们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相贯通来理解中国生态思想的历史渊源、当代成果、发展趋势等都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于帮助人们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全球生态文明共同体的高度,增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性具有重要启示作用;对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一,赓续通史风格,在时间断限和思想脉络上,力求贯通古今,上溯远古,下讫今日,深挖总结中华民族的优秀生态思想资源。其二、继承优良传统,坚持用社会形态的视域考察,把握好思想史的边界,尽可能地保持“取法于上”,处理好思想与观念、社会与思想、民众与精英、个人主张与集体的关系,继承与发展了思想史研究写作的传统和要求,学术上力求严谨;其三,该书不仅在理论上系统整体地把握了中国生态思想的历史源流和变迁脉络,也回应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求。
四是表述严谨而不失生动活泼。该书对概念的界定、事实的叙述、论点的阐释均体现出严谨的学术风格。例如,前言部分在对“生态、生态思想与生态思想史”这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做阐释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定义了之,而是广泛梳理文献,古今结合,中西比较,结合中国历史与现实,严谨而深刻地揭示其丰富内涵,为本书的研究奠定前提性基础。在坚持严谨准确的前提下,语言表达精巧生动,清新朗逸,可读性极强。例如,用“生态多样与‘满天星斗’、地广物博与多元一体”,道尽了中华民族生态与文明同构的万千景象;用“生计分化与农牧并峙、农牧分界与南北分治、农牧交错与南北融合”,表现了环境变化与农牧文明互动的深刻关系;用“人地和谐与浸明浸昌,授田均地与政通人和,摊丁入亩与物阜人熙”,表达了人地调适与文明发展的历史图景。这样的风格贯穿全书,读来轻松舒畅,而又深受启迪。
总之,《中国生态思想史论》以宏阔的视野把历史与现实、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既体现了思想史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内容完整的特点,又深入全面系统揭示了中国生态思想的产生、发展和不断丰富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规律,在理论上给人以启迪。
(作者系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