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专题 上一版   
下一篇

立足西南边疆 扎根中国大地

——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巡礼

云南大学呈贡校区

云南大学文科科研工作会暨民族与边疆学部成立授牌仪式

《中国社会科学》刊发的研究成果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德钦组)联合调研总结交流会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腾冲组)在司莫拉村调研

周平教授等著的《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

周边外交与区域国别研究蓝皮书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发展历程

“一带一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陈怡希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云南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抓住“双一流”高校建设契机,坚持学术兴校,立足西南边疆,以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激励全校师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使命,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潜心学术发展,产出创新成果,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彰显了百年云大的深厚历史底蕴。

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自1923年私立东陆大学成立以来,经过百年锤炼,云南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2017年进入“双一流”大学建设行列以来,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乘势而上,迸发出勃勃生机。全校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术报国的“魁阁精神”,在民族学、政治学、中国历史、区域国别等优势特色领域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涌现出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2012年以来,学校科研人员在各级各类出版社出版著作1647部,发表CSSCI来源期刊论文539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5388篇。“十三五”期间,学校科研人员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顶级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文3篇,在《历史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法学》《经济研究》《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持续发表论文;ESI、SSCI和A&HCI论文成倍增长。“双一流”高校建设以来,31篇高质量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还有一批高水平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周平教授、方铁教授、王文光教授等学科带头人所著论著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七、第八届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承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三卷)缅甸语、老挝语、印地语等5种非通用语的翻译、出版和推介;50余部优秀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在Springer、Routledge和Peter Lang等国外知名出版机构出版。

2021年,周平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理论研究最终成果以专著《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出版;周琼教授的《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2年,《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学校政府管理学院谢青松研究员的《中国传统幸福观的三个精神向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段红云研究员的《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研究转型》、马克思主义学院蒋红教授的《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民族政治研究院周平教授的《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演进的逻辑分析》、历史与档案学院刘正寅研究员的《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等5篇论文。

这一系列高质量成果来源于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而基础研究实力的提升来源于科研项目的带动。云南大学在组织申报科研项目上不断改革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将重心从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逐步建立起全流程关注选题和文本论证的工作方式,保证科研项目申报质量稳步提升。2020年至今,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总立项数达到136项,年均45项,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国家级重大项目立项数从最初的“几年一项”到如今的“每年多项”,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趋势。2021年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重大专项、区域与国别研究重大专项、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等重大专项20余项。

体系化特色化科研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在于民族学、政治学、中国历史、区域国别研究等优势特色学科的蓬勃发展,在于不断培养和汇聚海内外优秀人才,在于集思广益、锐意进取,在于不断深化改革、打破学科学术壁垒,在于推进科研组织模式不断创新,更在于以“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的饱满热情组建学术团队,搭建学术平台。

2012年以来,学校入选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族教育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文化与旅游研究中心、1个“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非结对学术机构、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以及8个教育部备案区域国别研究中心。同时,学校依托“双一流”建设,通过校内平台建设,培育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平台。其中,有7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云南省重点培育新型智库、7个云南高校新型智库、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工作站、27个云南省哲学科学创新团队、13个高校科研创新团队、4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以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科研平台建设为例,云南大学立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和新获准设立国家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新建云南省重点实验室民族学知识集成创新与智能应用重点实验室。以推进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依托民族与边疆学部,发挥民族学一流学科优势,深化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促进云南边疆繁荣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周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紧扣中华民族的性质和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结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进路径等核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推进中华民族认识的深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校深入推进周边外交与区域国别研究科研平台建设。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理论创新高地,组织编写《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发展报告》《缅甸国情报告》《印度蓝皮书》等10余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蓝皮书,举办西南论坛、澜湄合作智库论坛等有影响力的论坛,促进智库研究与学术发展良性互动;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中心、中国边疆民族问题智库、缅甸研究院等5个智库入选CTTI百强智库。作为云南自贸试验区顾问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云南大学充分发挥学校高端人才和平台资源集聚优势,立足自贸试验区和边境合作区的研究,突出顾问委员会战略谋划、前瞻研判等综合优势,推动制度创新成果产出,为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发展及决策部署提供智力服务,打造科学运营、有效管理的自贸区建设思想库。

学校以重点科研平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建设为契机,整合资源,打破学科壁垒,夯实科研团队化建设模式。组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制定有利于实验室长期发展的人才考核、科研评价、绩效分配等激励机制,持续推动实验室建设和高水平成果产出,探索和践行国家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模式。

服务重大现实决策能力持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百年间,筚路蓝缕,风雨兼程,云南大学从袁嘉毂、费孝通、楚图南、刘文典、杨堃等老一辈社科研究先驱,到方国瑜、江应樑、李埏、尤中、张文勋等承前启后的中兴之辈,从林文勋、方铁、王文光、周平、何明等支撑起当前发展的学术领军人物,再到郭台辉、卢光盛、张国胜、孔建勋等为未来发展领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强化基础研究,推动向应用研究转化,在边疆与民族问题、周边安全与周边外交等领域深入调查,持续跟踪,产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决策咨询成果,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2012年以来,学校围绕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田野村寨、深入百姓生活、深入各行各业进行调查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转化科研成果,通过《成果要报》等形式,向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报送决策咨询报告。以云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中心、缅甸研究院等14个省级新型智库为龙头,依托各类校地校企合作平台,全面发挥高校决策咨询功能,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云大智慧。“十三五”期间,学校共有900余篇咨询报告被采纳,其中有32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获得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120余篇;被中宣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家民委等部门采用200余篇。“十四五”以来,报送的300余篇决策咨询报告获得反馈,其中有11篇被中央主要领导批示;获得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42篇,云南省委常委批示23篇;中办或中央协调机构采用21篇;教育部、国家民委等国家部委采用29篇。

重大标志性科研项目加速产出

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项目为牵引、以成果为导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区域经济社会建设重大举措,发挥学科、学术和区域优势,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云大人支撑并推动着学校发展,创建了独特的学术传统,产出了富有特色的成果。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担道义、胸怀高识,把理论方法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研究兴趣与国家需求、社会需要紧密结合,组织实施了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在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的民族调查后,2000年,学校组织140余名师生参与,多学科结合的跨世纪云南民族调查,尝试用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解决传统民族学不能解决的难题,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获得并出版400多万字的调查资料,建立了民族基因库,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围绕“一带一路”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三个定位”,学校组织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综合社会调查。2018年,启动海外中国企业与员工调查(OCEES),国内外、校内外700多名师生参与该项目的实际调查。项目以“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的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和东道国员工匹配调查数据为主体数据,调查设计考虑开放包容性原则,建成的数据库与多个国际调查数据库匹配、与各国大样本入户调查匹配,提供国别比较研究的数据资源。在调查基础上撰写的一批决策咨询报告,获得中央办公厅等部门采用;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8部《企聚丝路:海外中国企业高质量发展调查》系列著作;建成国内首个跨国企业—员工相匹配的专业数据库,利用调查数据申报并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

为更好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2022年10月,学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中国乡村社会大调查,将本次大调查作为深刻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重大课题。该项目是学校继承吴文藻、费孝通等“魁阁”先辈学术报国之志,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为一体,全面融入乡村振兴和云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组织875名校内外师生对云南42个样本县(市、区)辖区内的348个行政村、9048个农户家庭进行深入调查,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乡村现状,深入研究乡村振兴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根据此次调查,全面系统总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中国经验,形成高质量的系列丛书,总结一系列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建成中国乡村发展(云南)数据库,产出高水平的研究报告,全力服务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回首百年路,奋进新征程。云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将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将专业能力同党和国家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融汇在学术追求中,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本版图片均为供图

  • 立足西南边疆 扎根中国大地

  • 报头

  • 报脚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