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鑫龙 通讯员 吴佳倚
聚焦
心脏内缺损患儿被推入我国研制的移动介入手术车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执行院长潘湘斌为其实施了不开刀的超声引导介入手术,短短几分钟就成功封堵了缺损。
患儿被送出手术车时,患儿母亲哭成泪人。当翻译告诉她手术已经成功完成时,这位母亲喜极而泣。围观群众热烈鼓掌,家属双手合十向中国医疗组鞠躬致谢。
这是近期发生在老挝首都万象玛霍索医院“中国—老挝先天性心脏病联合筛查和治疗”医疗合作项目中的救治一幕。在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的协助下,6月中下旬,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中华慈善总会和云南省政府新闻办在老挝联合开展该医疗合作项目。
6月16日,由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老挝玛霍索综合医院、老挝盛龙国际医院医务人员组成的筛查队,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老挝乌都姆赛省、琅勃拉邦省等地开展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近6000例儿童接受了心脏病专科检查。
6月的琅勃拉邦炎热潮湿,在阿派小学的操场上,筛查队员身边围满了孩子。“这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你们是中国的医生吗?”孩子们对中国医疗队充满了好奇。“筛查的节奏紧张快速,通常我们通过志愿者给孩子和家长翻译解答。”筛查队员张舒玥说。
“这里多数家庭没能力支付筛查和治疗费用。医疗合作项目对所有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检查机会。”医疗组在琅勃拉邦阿派小学筛查时,校长坎顺·洪敦占满心欢喜。
经过筛查,中国医疗组组织中老医务人员,通过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移动介入治疗手术车对4名患病儿童进行了介入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不到15分钟,还为其他部分患儿制定下一步针对性治疗方案。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研制的移动介入手术车,设计了专用的固定系统、空间扩展系统、消毒系统,将超声机、手术床、监护仪及多项专利设备组合到10米长的箱式卡车中,并装备了层流消毒系统,可不依赖医院就地开展超声引导介入手术。
手术车使心血管手术从“重大手术”跨越到“家庭作业”,不但能及时挽救患者生命,而且患者及家属无需奔波,手术后回家休养一天即可正常上学、工作。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体系也因此于2022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科技创新奖。
超声引导经皮介入技术是由潘湘斌发明的中国原创技术,实现了不开刀、无放射线、无造影剂,甚至清醒状态下治疗多种心血管疾病,不但消除了放射线带来的重大医源性损伤,保护了患者及医护人员,而且突破了造影剂过敏、孕妇、肿瘤等患者不能接受介入治疗的禁区,甚至实现了门诊手术治疗心脏病,解决了传统技术创伤大、费用高的难题。利用超声引导可全程、实时探测心脏内部结构,显著优于放射线引导的优势,推动器械革新:发明新型左心耳封堵器、多功能封堵器、完全可吸收封堵器等新型治疗器械,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6月20日,在老挝首都万象玛霍索医院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上,老挝卫生部部长本丰参观手术车后,赞叹中国技术和设备的先进。玛霍索医院院长苏萨·冯帕占特别感谢中方此次派来医疗组开展科研和医疗合作,认为这将有效提高老挝医疗卫生水平。
据了解,玛霍索综合医院是中国为老挝援建的民生领域标志性项目,2018年4月,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和玛霍索医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将中国技术及产品带到老挝,用世界领先的技术救治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为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