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读书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书香云南

泸沽湖边的诗意生活

——诗集《阿妈的火塘》读后

张永权

生活在泸沽湖畔的纳西族摩梭人,过去由于地域、文化、经济的限制,长期处于欠发达的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摩梭人开始涌现各种出类拔萃的人才。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拉木·嘎吐萨成为摩梭人的第一个诗人、作家和研究员,他的诗歌创作闪耀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星空中,荣获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现在,一位出生在泸沽湖畔的摩梭女诗人,她的作品亮相诗坛后,引人关注。

这位摩梭女诗人就是谷摩喜·独支拉姆,学名拉姆·周雯(以下简称拉姆)。她出生在农民家庭,父母很开明,送她上学。加上她的聪慧和刻苦努力,从故乡宁蒗民族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云南警官学院。毕业后,她成为摩梭人的第一个女警官。拉姆热爱文学,利用少有的业余时间学习创作。处女作《三月的心情》发表在故乡的报纸上,自此,拉姆在她的诗人之路上,落下了第一个脚印。

从此,她的诗文越写越好。一些作品发表在《民族文学》《十月》《边疆文学》《西藏文学》等报刊上,《徒步雨崩 朝觐梅里》荣获2016年云南省报纸副刊好作品奖,《泸沽湖的海藻花》荣获面向全国诗人征稿的第三届“爱在丽江·中国七夕情诗会爱情诗接力赛”的周冠军。拉姆的名字,在诗坛频频亮相,随后,她加入了云南省作家协会。

最近拉姆把她发表的几百首诗整理后,编辑成《阿妈的火塘》,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这不仅是她个人的第一部诗集,也是摩梭女诗人的第一部诗集。

从这部诗集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对故乡故土和民族、亲人的爱,是诗人创作的根,是诗人抒写不尽的永远乡愁。拉姆在她的那首题名为《故乡》的诗中写道:“女山满了云/雨下来了/母湖满了海藻花/酥油灯开了/土地满了庄稼/母亲笑了/眼中满了你/心中的诗歌就来了”。一首8行短诗,用女山、母湖、酥油灯、土地、庄稼、母亲等极富摩梭人故乡气质的典型意象,抒写了诗人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全诗还用了4个“满”字,来抒发诗人对乡情乡愁的深沉情怀。诗人的眼中,装满了故乡,装满了亲人。“眼中满了你”一句,不正是诗人对故乡爱得深沉,眼中常含泪水的真情抒发吗?一句“心中的诗歌就来了”,水到渠成,诗人就有了她写故乡的诗歌。请不要忽视“心中”一词,它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创作是发自心灵的真诚抒写,不是矫情,不是虚假,而是对故乡爱得深沉的自然抒发。于是,就有了《阿妈的火塘》《祖母的门》《文盲的父亲》《五月的耳环》《泸沽湖的海藻花》等一系列充满乡愁情怀的优秀诗作。

诗人用《阿妈的火塘》作为第一章的辑名和诗集的书名,说明了她对这首诗的看重和珍爱。的确,这首诗比较全面地抒写了摩梭人悠久而独特的民族风俗,是一首摩梭人世代传承的诗的风俗画——“不能说脏话 丑话/不能往火塘里吐痰/不能把柴火倒着烧/……/不能从人前跨过/屋内不能吹口哨/不能把筷子插在碗里/不能用筷子敲碗、打猫……”这样的火塘文化,承载着维系民族精神的生活细节。“围住阿妈的火塘/烤火、煨茶、烧香、吃麦芽糖/日深/有舅舅们操心/夜冷/有阿妈点灯/天下太大/以火塘为家/世间太吵/有爱撑腰”。诗人在抒写摩梭人美好的风俗文化的同时,也用“生活的细节”去歌唱父亲的节俭机智,母亲的善良勤劳。那穿着补丁解放鞋的勤劳的父亲,虽然还“凑不够我们的学费/却大方地送给乡邻/各种粮食”。他调解闹分家的小两口,不过“一支兰花烟的功夫”就“鸦雀无声。”拉姆写在泸沽湖边割海藻花的母亲,“阿妈穿着金边衣/裙裾挽在后腰/手中的镰刀划过水面/形成一道道优美的弧线……”阿妈的形象是那么美丽,诗人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深情真爱。《阿妈的火塘》一章的乡情乡愁诗,见证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爱。这些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创作,是有根的。

其次,歌唱真善美是拉姆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也见证了诗人心灵的善良和美好。在《阿妈的火塘》中,拉姆怀着深情歌唱神奇美丽的故乡和父老乡亲,用优美的诗行描写美丽的雪域高原,以热情的颂歌礼赞人间真情,以真诚的诗句反映了人民警察的无私奉献。她还以泪笔,抒写凌晨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环卫工人。总之,真善美的主题,成为这本诗集的温暖基调和明亮色彩。

拉姆在《木呷的日记》中,通过对驻村队长木呷记了4年的日记本的描写,反映了边疆山寨的时代印迹和战斗在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共产党员的担当精神。读日记,虽然记的多为一家一户点滴的贫困实情和要解决的问题,如摩梭舅舅家的房屋要重建,普米阿妈家的果树要技术指导,傈僳人家放牛的姑娘辍学要解决,但字字情、句句爱,甚至“黄狗都睡了/群山打起了鼾声/木呷还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位为父老乡亲脱贫而绞尽脑汁的共产党员形象,通过一本厚厚的日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动。

第三,拉姆诗歌创作的题材广泛,她善于用一双灵敏的眼睛,捕捉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来真实呈现生活的原生态。拉姆的诗,她很少用形容词去修饰诗语,她非常注重生活本相的呈现,真实生动,原生态气息溢出别样的诗味。诗人这样描写宁蒗河:“阿衣从河东辣子洞/趟过宁蒗河/嫁来河西麻栗坪/父亲借助宁蒗河从上游运来木材/一根一根扛上岸/修起了祖母屋/母亲喜欢到宁蒗河洗头/长长的黑发随着水草的摇摆/母亲的山歌如星星一样飘落/我们一群小孩/就泡在清澈的河水里/用柳条当围坝/捉不完的鱼/摸不完的虾”。一幅原生态的风光画,就这样被诗人在不动声色地呈现出来,这也是诗人的个性抒写。正如清代著名诗论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所说:“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从《诗经》开始,凡是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有着诗人个性的作品,而不是堆砌词汇的工匠之作。

此外,拉姆有着机敏的诗性感悟能力,在平实的叙写中,又善于用陌生化的语言,来增强诗的张力与审美品位。她的诗歌创作看似平铺直叙,却充满了机智幽默的风味。她用口语写诗,口语用得恰如其分,让人捧腹。如《橱窗里的人》:“出租车猴急/地铁超快/公交急刹/在春城路右转//烤红薯蛮香/高跟鞋贼艳/吃饭的地方/在翠湖东面//大拇指好累/水泥地叫疼/霓虹灯行色匆匆/橱窗里的人/灵魂很清瘦/欲望却丰满”。口语入诗,甚至方言土语,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有的诗,想象奇特浪漫又自然天成。《遥远的清晨》中写泸沽湖的里格岛:“一枚翠绿的耳坠/多年前那个雄鸡破晓的早晨/……/从格姆的发际/翩然滑落”。美丽的小岛与翠绿的耳坠,这样的想象和隐喻,美妙又自然。还有《泸沽湖的海藻花》中想象的爱情,浪漫美好,诗意盎然。诗人热爱生命,她的眼中,万物皆生命,就用陌生化的诗语,来表现生命的活力。看《猪槽船睡了》中的描写:“星星跳落了/月亮害羞了/狮子山睡着了/猪槽船睡着了/阿妈睡着了/老黄狗也睡着了/只有海藻花枕着湖水/在悄悄地/悄悄地聆听/花楼的呢喃”。生命的活力,浪漫的恋情,在几个“睡着了”“枕着”和“聆听”的动词中,表现得别有天地,让人感受到泸沽湖的宁静和神秘。还有“不眠的酥油灯中”的“不眠”一词,“风轻吻着经幡”的“亲吻”一词,都见证了陌生化诗语在诗中的作用和诗人提炼语言所下的功夫。

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故乡,也是诗意洋溢的地方。出生在这里的拉姆,一路走来,她的人生无不充满了诗意。一位年轻的摩梭女诗人,写出了这么多个性突出的诗作,让人欣喜。成长中的诗人,她的作品自然也有所不足。有的作品构思不够精巧,有的缺少新意,显得一般化。但拉姆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只要她在创作的长路上,不断探索,敢于创造出新,努力去攀登诗的高峰,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优秀作品出现。

  • 《云南解放回忆录》出版

  • 《你在飞鱼座》出版

  • 泸沽湖边的诗意生活

  • 报头

  • 传承文化根系 讲好云南故事

  • 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自发传习中焕发生命力

  • 与书籍共舞的岁月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