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承韩
2021年12月3日,在中老铁路通车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再接再厉、善作善成,把铁路维护好、运营好,把沿线开发好、建设好”。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及时印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2025年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时强调,“要以中老铁路运营和沿线开发为抓手,持续拓展‘黄金大通道’辐射带动效应”。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打造中老铁路沿线共享发展样板”,“建设中老铁路沿线特色产业带,持续放大‘黄金线路’效应”,于9月9日印发了《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为未来三年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制定了明确目标和详细路径。
擘画新篇 高位推动通道再升级
9月18日,中老铁路沿线综合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商务厅、昆明海关、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及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围绕《三年行动》介绍了相关情况。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维护好运营好中老铁路开发好建设好中老铁路沿线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印发以来,通过三年努力,我省推动沿线开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老挝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程坤介绍,2024年中老进出口贸易额达527.28亿元,较2021年增长了89.23%,年均增速近30%,其中云南对老挝的进出口贸易额达189.87亿元,相比2021年增加1.25倍。
此次印发的《三年行动》结构清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为中老铁路的发展擘画了新蓝图。
在定性目标方面,提出通过3年努力,推动中老铁路沿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特色产业发展质效明显提升,园区实力持续壮大,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同时将以昆明市、玉溪市、普洱市、西双版纳州等沿线地区为发展重点,协同联动曲靖市、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州(市),逐步延伸至昭通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地,把中老铁路打造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样板。
在定量目标方面,提出到2027年,累计货运总量突破1.2亿吨,其中,跨境货运达2700万吨以上;云南企业经中老铁路运输跨境货值占全线比重达50%以上;累计开行“中亚班列(澜湄快线)”5000列以上。累计客运总量达1亿人次以上,其中,跨境客运达140万人次以上。
聚焦总体目标,《三年行动》部署了五大专项行动,共包含16条政策措施。
产业提质发展专项行动——构建以昆明为重点、磨憨为前沿、沿线及铁路路网辐射州(市)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协同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稀贵金属加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新的适铁产业增长点。
壮大园区实力专项行动——有序改善沿线园区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现园区、产业和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围绕装备制造、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开展跨区域园区合作共建,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品牌。
基础设施补短板专项行动——通道方面,以中老铁路为主轴,完善周边铁公水空联运网络,加快推动渝昆高铁、昆玉铁路电气化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口岸方面,实施重点边境口岸综合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磨憨口岸服务、检测基础设施,协同提升相关重点口岸通关能力。物流枢纽节点方面,加快推进国家级、省级物流枢纽建设,提升综合物流体系服务能力。多式联运方面,建设国际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
“软联通”和“心联通”协同推进专项行动——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标准、制度对接。进一步丰富教育、医疗、环保等方面中老合作内容,实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项目,打造更多有共鸣、聚人心的亮点工程。
货运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加快构建统一的中老铁路运营平台,规范“中亚班列(澜湄快线)+”品牌管理和应用,持续扩大跨境多式联运班列覆盖范围。积极探索百货“拼箱混装”铁路运输前置安检,不断扩大“两段准入”模式、“智慧海关”场景等应用范围,进一步提升大宗货物通关效率。
程坤指出,《三年行动》聚焦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软联通”和“心联通”、货运质效等5方面编制,在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外贸提质扩量的同时带动沿线综合开发全面提质发展,并创新优化政策措施,积极回应企业政策诉求,提出针对性优化措施。
凝聚合力 多方协同释放新动能
蓝图既定,中老铁路“黄金通道”辐射效应如何持续放大?相关职能部门已明确下一步发力方向,推动红利加速释放。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三年多来,运输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总调度长熊维平介绍:截至2025年8月,全线累计完成货物运量6525.6万吨,进出口货物运量累计完成1491.4万吨,运量连续四年实现大幅增长。跨境货物运输品类已由开通初期的10余种扩展至3000余种,水果冷链运输成效显著,累计运输入境东南亚水果41.3万吨。
为进一步发挥战略通道作用,铁路部门将深化国际合作机制,构建标准对接体系;扩容通道运力,开展增吨提速试验;完善物流设施,优化服务网络;提升通关效率,打造智慧口岸;创新货运产品,拓展国际联运。让中老铁路“跑”出更快的速度,“拉”动更多的货物。
为全力推动《三年行动》落地见效,昆明海关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昆明海关二级巡视员李自飞介绍,在强化物流枢纽功能方面,重点支持昆明地区铁路监管作业场所建设,持续推进海公铁联运发展,指导沿线州(市)申建海关保税监管场所。在口岸提质扩能方面,依托磨憨铁路智慧口岸建设,进口货物启运站发运后具备条件的,实施“提前申报”模式,加快推动中老铁路跨境客运“一地两检”查验模式落地实施。在促进沿线经济发展方面,探索实施“先查验、后装运”作业模式,提升物流监管效率,全力服务好中老铁路“黄金线路”建设等。
“我们将全力扩能补强中老铁路沿线口岸基础设施,促进通关便利化,让中老铁路持续跑出‘加速度’。”省商务厅副厅长马俊描绘了口岸建设的美好蓝图:2025年完成出入境卡口改造,由4车道拓宽至12车道,实现“一站式”通关,货运车辆日通行能力由600辆次提升至2000辆次;2026年将全力推进进出口查验货场建设。
口岸配套再“加码”,提高磨憨铁路、公路口岸集聚辐射能力,优化昆明地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规划布局、功能定位,支持沿线申建铁路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支持打洛口岸申建进境粮食指定监管场地。
通关便利再“增效”,积极推进中老铁路口岸国际客运“一地两检”通关模式落地实施。推动试点建设班列预约与货场调度联动系统,全面提升列车中转与场站使用能效。扩大云南特色通关模式的场景应用,将磨憨铁路口岸与昆明王家营西站“场场联动”“转场存储”的试点经验,推广到沿线场站联动。推动多边监管互认,探索在东盟框架与澜湄合作机制下,加快中老铁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查验设施升级改造步伐,助力中国与东盟各国跨境贸易进一步发展。
特写
昆明 畅通物流通道深化开放合作
昆明市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继续发挥“省会城市+边境口岸”的优势,全力打造“辐射中心 开放春城”。
加速磨憨建设,做强枢纽功能。首创省会城市托管边境口岸模式,推动磨憨向国际口岸城市跃升。2022年昆明托管磨憨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额超131.6亿元,是托管之前6年的21倍,磨憨成为我国对东盟第一大铁路口岸。今年5月《关于加快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的决定》实施,更为合作区发展提供立法保障,目前磨憨已成为昆明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和中老铁路特色产业带的“重要枢纽”。
畅通物流通道,构建网络体系。持续扩大“澜湄快线”品牌效应,开通沪滇、云贵、湘滇、粤滇等国际货运班列,辐射国内31个省(区、市)和19个国家和地区。打造中欧班列昆明集结中心,助力中老铁路运输与中欧班列运输衔接。提速建设“双核两翼”昆明国际陆港,推进现代物流产业链强链补链,今年上半年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1391亿元,同比增长9.7%。
集聚全市资源,深化开放合作。创新实施“四区”联动发展模式,健全“1+2+N”跨区域协作机制,制定重点产业协作园区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举全市之力打造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计落地59个项目。建立中老铁路城市联盟,加强城市间合作与交流,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会议、中泰经贸对接会等活动。今年1月至7月,全市进出口额达990亿元,占全省进出口额的64.6%,开放型经济活力持续增强。
玉溪 发挥区位优势壮大枢纽经济
玉溪市作为中老铁路沿线站点最多的州(市),将围绕“大通道向大物流、大产业、大市场转化”的发展路径,着力壮大枢纽经济和铁路经济。
2023年8月,玉溪被列为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2025年1月,玉溪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6月被列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目前计划建设项目42个、总投资金额108.8亿元,枢纽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铁路通道“内外联通”能级提升,玉溪已建成泛亚铁路中线与泛亚铁路东线交会的骨干铁路网,配套建成研和、化念、元江等专业化物流园。同时加快推进昆玉铁路扩能改造,大化铁路专用线两个关键项目。物流产业“规模质效”实现突破。2024年,全市物流业总收入718.9亿元,同比增长10.1%。同时,物流企业达1200余户,其中国家A级物流企业15户,数量居全省第3位。外向型经济“增长动能”加速集聚,出口端生物医药、高原特色蔬菜、优质花卉等优势产品规模不断扩大,进口端重点加大替代种植农产品、金属矿、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进口。202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达55.36亿元,同比增长21.8%,增幅排名全省第2位;其中,老挝已成为玉溪最大的进出口贸易国。
下一步,玉溪市将牢牢抓住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机遇,提速枢纽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通道效能,让货物运输更高效、更便捷;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努力在服务云南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展现更多担当、贡献更多力量。
普洱 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建设
普洱市将继续在沿线产业开发、产业园区建设、通道能力提升、物流枢纽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打造具有区域集聚辐射能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以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挥普洱比较优势,在中老铁路沿线重点布局和培育林板家居以及林浆纸、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集群。
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加强跨县(区)、跨园区资源整合,探索“飞地经济”等合作模式,促进优势产业集约化发展。参与中老铁路沿线产业园区协作,抢抓新发展等机遇,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项目。依托孟连、江城、澜沧等6个省级园区培育外向型产业,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加工贸易发展水平。
畅通物流网络体系,加快构建以宁洱为核心,孟连、勐康、龙富3个口岸为支点的“1+3+N”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景东省级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积极申报宁洱省级物流枢纽,争取在宁洱规划建设滇南中药材进口公用型保税仓库。加快推进孟连口岸转新开放、勐康口岸功能提升、龙富口岸项目建设。加快构建大宗货物“境外运输+口岸通道+中老铁路”多式联运跨境物流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0亿元以上。
西双版纳 织密交通网络架起连心桥梁
西双版纳州将抓住政策福利,持续以中老铁路为主轴,描绘一幅“枢纽更畅、产业更兴、创新更强、民心更亲”的时代画卷。
织密“交通网”,以中老铁路为核心,推动其与公路、水运、航空高效衔接,打造内外联通的立体枢纽。到2027年,西双版纳州“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体系持续巩固,真正实现“人畅其游,物畅其流”。
激发“创新力”,成立云南天然橡胶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西双版纳州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资金奖补细则》等一系列激励政策,积极筹备2025年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大会,构建跨境协作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建设勐满国际橡胶产业园,探索“中老班列+跨境电商”等模式,吸引更多商品加工外销和进口落地加工企业落户西双版纳。
架设“连心桥”,持续实施“留学西双版纳”计划,办好国门医院,落实好240小时过境免签和东盟国家旅游团入境西双版纳144小时免签等政策,办好泼水节、“澜·湄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等国际盛会,坚持与周边国家相知相亲、互惠互鉴、合作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