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雪飞) 记者从武汉大学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国际经典学术期刊《人类学》近日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联合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中国西南地区的和平技术复合体:近十余年新发现的初步报道》。这一成果将促进和深化华南、东南亚大陆现代人及其文化多样性的研究。
和平文化是东南亚大陆及周边地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中期的代表性石器文化,是现代人适应热带雨林环境下产生的特色遗存,也是东南亚史前考古研究的核心前沿课题之一。在近一个世纪的和平文化研究中,中国西南地区因没有相关发现而被排除在和平文化研究之外。2015年,原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学平研究员团队在中国云南发现了第一个和平文化遗址,也是目前所知亚洲年代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沧源农克硝洞,引起了国际学术界对中国西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关注,也引起了对和平文化起源、传播和现代人在华南、东南亚迁移路径和文化交流等重大课题的讨论。
为了探索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与东南亚大陆史前文化的关系,回答和平文化起源与传播等问题,吉学平研究员团队在2005至2021年间对云南西南边境地区,特别是澜沧江流域开展了持续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工作,在10多个遗址点采集到多批类似和平类型的打制石器标本。该论文对其中具有和平文化石制品属性的遗址进行了报道,对石器遗存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和平文化遗址的地理分布规律和人群迁移适应策略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和平文化遗址基本都处于热带雨林环境背景中,最北位于北回归线附近,最南在赤道附近,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大陆北侧3条流经云南的国际性河流河谷地带,分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李仙河—黑水河(红河水系),这可能表明,和平文化人群的迁移可能利用了河谷之便,河流同时还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水资源、工具原料和食物资源等。
该论文发表了近10处新的和平文化洞穴、岩厦或旷野点,使得目前中国和平文化遗址的数量增加到10余处。相比东南亚各国和平文化遗址的数量而言,中国和平文化遗址发现的数量仅次于越南(100余处)。硝洞及云南西南部发现的系列和平文化遗址是10余年来中国—东南亚旧石器考古研究最为显著的进展之一,标志着中国学者开始逐步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学术话语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