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花潮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一颗红心传四代

曹振宇

这是一段接续奋斗的出发,这是一段赓续血脉的抵达,这是红军长征路上进入富源“扩红”第一人、富源籍唯一生还的老红军张绍清家祖孙四代前赴后继的家庭长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史的缩影之一。

1936年3月28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六军团进入富源县后所、升官坪,摆脱了滇军孙渡和郭汝栋纵队的追击。3月29日,红六军团经胜境关后,抵达贵州盘县的亦资孔一带休整。4月1日,红二方面军两个军团分两路西进:红二军团为右翼,从盘县进入富源梨树坪,然后经沾益到寻甸;红六军团为左翼,从盘县进入富源清水塘,4月2日经大河起铺、墨红到曲靖、马龙、寻甸等地。

1936年4月2日这天,张绍清加入红六军团,随军长征。同为起铺村的张云苟,相距不远的者竹村的张文正等两位富源农民也一起参加了红军。张绍清的生命历程从此改写,革命生涯从此开始。当天,红军向西南前进,经过老猪街、糯岗、朝阳箐,到达富源县西流水一带宿营。

从此,“红一代”张绍清跟随长征队伍走南闯北、东突西进,转战大半个中国。1955年7月,张绍清转业回到故乡,1959年,到海丹煤矿担任副矿长兼工会主席,抓好安全管理,带队入井采煤,关心职工生产生活,为富源县的工业起步、三线建设作出了辛勤努力。1962年离开煤矿后,张绍清先后担任过营上公社都格大队管理区主任、支书、大公社农业部长、大队支书,中共富源县委第三届委员、富源县人民代表大会第四、五届、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等职务。离休后返回起铺村和村民同甘共苦,大干农业生产,齐心协力建设家园,抽空深入县内外宣讲红军故事。从烽火洗礼,到新中国的建设,张绍清老人一路走来,走过了中国现代革命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历程。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传奇色彩。这位富源籍唯一活着回到家乡的老红军南征北战的英雄事迹被全县人民广为传诵和铭记。

1976年4月2日张绍清病逝,富源全县人民闻讯后纷纷以各种方式深切怀念这位一生忠于革命的老红军战士。张绍清的遗体葬于起铺村旁。每逢清明节,附近群众、干部、学生都去为这位一生忠于革命的老红军战士扫墓,寄托哀思。

“红二代”张希贤子承父业,青春年少投身军营、因公受伤后转业回到故乡,先后到后所煤矿保卫科、马龙煤机厂保卫科、富源县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富源县公安局矿管派出所、中安第二派出所等单位工作,用壮志初心增添了军人本色。

“红三代”张鸿传承红色家风、家训、家教,在外创业有成后,回归故里、反哺家乡,放弃年入百万的机会,在故土起铺村建起了曲靖市第一个家庭红色教育纪念馆。他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带领村民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路上开始了脚踏实地的追赶,为红色家庭注入了新的内涵。

“红四代”张震宇在2023年3月大学即将毕业时,婉拒了数家外企抛来的橄榄枝,丹心无悔地放弃了大城市诱人的就业岗位,毅然投笔从戎。经过层层选拔后,张震宇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1集团军,开始接续奔跑红色家庭的新长征路。

老红军张绍清家一颗红心传四代的感人事迹,让我再次进行了心灵寻根,重温了一次红色之旅。张绍清的种种传奇经历,其子张希贤和女儿张金贤深受父亲影响、秉承父亲意愿投身军营壮志报国、其孙张鸿传承红色基因、续写红色故事、真情回报桑梓的爱心善举,其重孙张震宇牢记先辈遗愿,续写红色情缘,投身军营壮志报国的爱国之举,在富源县引来万众瞩目,也一直在乡邻之间传为美谈。

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我们身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前进,老红军张绍清一家走过的近90年的红色之路,灿烂辉煌;张绍清家四代人接力续写的红色故事,卓尔不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在“红三代”张鸿的带领下,起铺村村民正激情满怀、信心百倍地向着伟大的梦想奔跑。

  • 报头

  • 云南杂咏(组诗)

  • 一颗红心传四代

  • 歌舞彝山

  • 重走滇缅路

  •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