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李林静 陶俊蓉) “数据显示,今日思茅区天气晴、温度23℃、环境湿度39.3%、平均风速每秒0.6米、土壤含水率19.3%、地表可燃物含水率64.6%……”这组对森林火灾致灾因子的动态精准监测数据,来源于思茅区气象局近日安装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智慧大脑”——森林火险因子自动采集系统。
这个自动采集系统由东北林业大学研发设计,包括可燃物含水率自动采集仪器和卫星遥感智慧天眼监测系统,可以自动采集森林火险因子,包括风速、环境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气象要素和地表细小可燃物含水率,并且通过携带的北斗模块和4G通信实现远距离数据传输,为林火预测预报系统提供地面数据支撑。
自动采集系统不仅依靠地面观测,还与卫星遥感智慧天眼监测系统相结合,通过联合地面站点观测与国产风云、高分系列卫星以及国际卫星平台的数据,能够实时监测云南省及周边地区的地面异常热源分布,每10分钟更新1次热源数据。
思茅区属典型亚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覆盖率高。气象探测设备的完善,便于实时、准确、全面地提供各种气象要素和观测数据,为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和科研提供支撑。同时,国家气象卫星中心的微波辐射校正场位于思茅地区,其数据也便于研究人员作横向对比验证。
目前,自动采集系统除了服务于气象系统外,还广泛应用于林草、应急、环保、电力等行业部门,其业务化应用可为这些行业提供及时、准确的森林火险信息,提升森林火灾早期预判能力,加强预警响应,有助于各部门制定有效的防火措施,筑牢森林“防火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