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11点,文山市卧龙街道大以古社区幸福食堂准时升腾起诱人的饭菜香气。“2元吃一餐,每餐都是新鲜、热乎的。”今年93岁的卢大爷是社区幸福食堂的常客,每到饭点,他就会与几位老伙伴相约而来,一边唠家常,一边享受可口的午餐,省事又舒心。
2022年以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持续深化“一老一小”关爱服务工作,在全州启动幸福食堂项目建设,解决周边居家老年人最现实最迫切的就餐难问题。
如何实现盈亏平衡、长效运转,考验着社区和运营者的智慧。对此,大以古社区幸福食堂做出了有益探索。
“2022年6月底食堂开始营业,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使用专项资金和社区集体经济进行公益补助。”大以古社区党委书记、居民委员会主任彭福跃介绍。刚开业,饭菜定价较低,8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受到了许多老年人的欢迎,可运行了一年,彭福跃发现了问题:“不到半年,民政补助资金全部用光,而公司利润微薄,运营高度依赖政策资金和村集体经济,长期下去,资金缺口越来越大,食堂难以为继。”
薄利下,如何保证幸福食堂长久运营?经过多方商讨,社区决定成立村集体经济公司自主运营,在降低成本、扩大服务供给、创新运营模式上持续发力,提高食堂自我“造血”能力。
每逢轮值,社区宣传委员祝春妮总是提前一晚和食堂师傅商定菜单,次日便扎进超市购买食材,“菜品每日定量购买,保证新鲜也避免了浪费。”为节省成本,食堂聘用辖区居民成为食堂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每天轮值为食堂购买食材,并到老年幸福食堂刷卡、登记就餐人数。在这样的精打细算中,食堂运营压力减轻了不少,彭福跃算了一笔账:“运营成本比第三方公司经营时每月节省了5000多元,社区人员每日轮值,菜品和服务质量也提升了。”
节流的同时还要开源。模式调整后,食堂于2023年9月再次开门迎客,这次,食堂迎来的不再只有老年人。经过商讨,社区重新制定用餐价格,60岁以上老人实行阶梯式收费,90岁以上老人免费用餐,其他社会人士则每餐收取10元,在保障运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
“现在每天都有社会人士前来用餐,这部分收入就用于补贴食堂的支出,避免单纯依靠财政或村集体投入导致的入不敷出问题。”彭福跃说。在此模式下,食堂实现了“微利可持续”运转,运营两年来,共接待老年人7万余人次。
此外,大以古社区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幸福食堂无缝衔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便民理发室、休息室、书屋、活动室等功能性场所,为前来就餐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老年服务。每次来吃完饭,卢大爷都要到休息室睡个午觉,看看书,再同老伙计们一起下象棋,聊聊天。这样的生活,他觉得很满足:“不仅吃上了热饭热菜,还能和大伙一起相互照应,幸福食堂确实让人感觉到了幸福。”
本报记者 王世涵 张文峰


